史載,威略將軍吳英一生戎馬倥傯,參與收復臺灣、平定吳三桂余黨、抗擊海寇。官任同安總兵、興化總兵、四川提督、福建陸軍提督、水師提督,康熙賜封其太子少保,賜匾“作萬人敵”。吳英一生樂善好施,曾出資重修寧海、熙寧橋、助臺灣同胞重建家園、傳播媽祖文化等諸多好事,為老百姓所敬仰。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吳英奉旨入莆籍,舉家定居黃石鎮定莊村,定莊后人稱其為“臺灣公”。相傳吳英育有十子,分散各地,300多年來,十子后裔未曾謀面。今春三月,定莊吳英后人感于先祖為祖國統一大業做出不朽功績,遂尋找分散在各地的吳英后人,重現當年赫赫有名的私家園林、已列入福建省重要涉臺文物登記名錄的定莊堡。尋親團首站探訪晉江大浯塘吳英出生地,最后將赴臺灣探尋吳英履跡及后人。
四月春雨霏霏,記者隨團踏上吳英后裔晉江尋親之旅,見證這段不尋常的歷史。
“臺灣公”吳英后裔踏上尋親之旅
首訪大浯塘出生地,后將赴臺探跡尋親
三月底,記者探尋黃石定莊堡,看到昔日赫赫有名的吳府百廿間破敗不堪時,心頭不禁涌出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蒼涼詩句,頓感落寞。
對于晉江之旅,記者在心中想象了不下百遍。車在高速公路上冒雨前行,思緒早已飄到大浯塘。吳英的出生地是否保護完好,他的后人們見面是否執手相看淚眼?
吳英后人話別離
車出高速路口,晉江吳英后人前來接應,因雨下很大,主人開窗揮手致意在前引路。車并沒有直接駛往大浯塘,而是停在晉江大酒店門前,晉江吳文化歷史人物研究會會長吳文富、副會長吳謹程,從石獅趕來的吳英后人吳建源三兄弟下車迎接。
年過花甲的吳建源眼含淚水,緊緊握住定莊年近杖朝的“叔公”吳鴻標老人的手,久久無語。這是他們第二次握手,兩年前,吳建源和吳氏宗親吳金國曾循著歷史文獻記載到定莊尋親。
吳建源告訴記者,他是吳英第十二代世孫,有四個兄弟,父親吳仲榔以上都是單傳,祖上出生地大浯塘早已沒有吳姓人家居住。他的父親10多歲就背井離鄉到石獅謀生,后在那娶妻生子,育有建源、建民、建升、連對四子及兩女。早年前幾個兄弟到菲律賓謀生,如今只有二弟還在菲律賓。
大浯塘為何十一代以上只傳單丁,這里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當年吳英奉旨舉家入莆定居時,遷移途中掉下一個祖宗靈牌,后相詢鄉老,意說祖上不舍得走,要留一個人在老家繼香火。稀奇的是,之后在大浯塘生活的吳家人真的每代都只育一個男丁。
吳建源笑說,我們四兄弟,主要還是父親當年在外謀生定居的結果。
殘屋破廟見滄桑
在親情四溢的酒桌上,大家忙著話吳家數百年的滄桑巨變,不免有些唏噓。隨團的定莊林玉霖先生更是話匣子不斷,跟吳文化研究學者及吳建源三兄弟交流心得。
午飯過后,雨稍小,尋親團一行10人就迫不急待在主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大浯塘。車至大浯塘村保生大帝宮前就無法前行,大家冒雨沿著小路拐了個路口,走了近百米,看到一間殘破不堪的清代老房子,門面一塊長滿艾草的空地上幾只鴨子在覓食,見到我們也不怕,照樣悠然自得。
大浯塘村翁金 老人指著老房子說,這就是吳英將軍的出生及成長的地方,故居原為三開間三進又護厝建筑,夯土為墻,紅磚貼面,不見任何磚石木雕,與清初普通民居并無明顯區別,現存的建筑為第三進。300多年來,近1800平方米的祖地沒有人敢去動它。敢去動的,非災即禍。于是吳家老祖屋完整地保留了原先的范圍。
記者在現場看到,吳英將軍舊衙原是三開間的房屋,只剩東西兩墻及十幾根木柱支撐著一些殘瓦。一株仙人掌在屋瓦上頑強地撐開一簇綠色,斷墻上攀著幾多綠藤在風雨中搖擺,襯托著更加殘破的老屋。吳家四兄弟曾想一同籌資數十萬來修復,但因文物原因未能如愿。
老屋后,是大浯塘村人搭建的侍奉吳將軍的小廟,條石砌墻,條石覆頂,不足5平方米。廟中置一神龕,有一泥塑馬上戎裝吳英將軍。翁金 說,三百年來將軍圣靈顯赫,村民逢初一十五必至此祭祀,就連小孩出生、結婚等重大喜慶亦要到此敬拜一番。到每十月初八將軍誕辰時,全村人都會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很是熱鬧。
斷碑之處細考究
在金冠園廠區內,有一塊斷為兩截的康熙賜封吳英祖上的石碑,這是吳文富先生花了數萬元請人從一水庫內撈起的。吳建源說,他小時就看過完整石碑的照片,可惜照片現在再沒有找到。
吳文富說,這兩塊是斷碑,據說原來有四塊斷碑沉在水庫底,請人去挖只找到兩塊,對這么好的文物被如此破壞,他感到很心痛。
泉州吳氏大宗祠吳志柏先生在雨中細細考究,他認為此碑是1691年康熙賜封吳英先祖的,從字面及碑頭的龍雕來看,原來的石碑應是現在的三倍,追封吳英祖上幾代人。
記者看到一份資料,上書吳英曾祖父吳賓吾、祖父吳振泉、父親吳登,均以公貴累贈榮祿大夫。
《清史稿》記載,吳英(1637-1712),字為高,世居泉州之黃龍,后徙晉江大浯塘。
康熙曾于1703年夏賜詩存問吳英,詩云:
水陸封疆六十年,曾經百戰駕輕船。
蓮臺遠涉鯨鯤浪,島嶼平開烽火煙。
將老偏宜立壯志,宸襟每注施恩延。
波濤有作須先靖,黽勉防微截未然。
這是吳英一生的寫照。
尋親之路幾多難
對于此次尋親之旅,年輕時曾參與泉州橋梁建設的吳鴻標老先生異常親切,不顧年邁一同冒雨前往,感慨頗多。
定莊村吳建山把正在讀大學的兒子也帶上,讓兒輩感受血脈相連的親情。吳維盛、吳雷、吳群則帶著父母的囑托,給親人們帶去問候。
吳建山說,祖上吳英履跡極廣,有廈門、興化、臺灣、四川、浙江等地,至今四川成都有一“吳英街”,廈門有一 “將軍祠”, 臺南府郡東安坊有一“吳將軍祠”,后改為吳氏家廟。
吳英戎馬一生,雖大部分住在莆田,但十個兒子卻散居全國各地,其后代也在外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再加上數百年時空轉換,許多資料已遺失,大部分后人具體地點未知。定莊相傳300多年的族譜就曾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遺失,現存族譜是根據老一輩口授重新修編的。因此,尋找吳英后人注定困難重重。但不管怎樣,吳維盛等年輕一輩說,將盡最大努力來做這件事,下一步將與大浯塘聯合到廈門,之后四川等地,最后聯合大陸各地吳英后人赴寶島臺灣探跡及尋訪親人。 (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