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項目生成 促成果對接
“6·18”:莆田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啟航
三天盛會,常年對接。永不落幕的“6·18” 是海西的品牌,是海西的名片,是海西的同一首歌。每年“6·18”用它銳不可當的魅力,讓海西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莆田是海西的重要組成部分,“6·18”平臺帶給莆田的商機無限,技術項目成果有效對接,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成為助推港城崛起的重要助推器。4月21日至23日,市委宣傳部和市發改委聯合組織全市新聞媒體,先后深入各縣區進行“6·18”專題采訪,進一步了解去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各縣區是如何唱響“6·18”主題的同一首歌。
仙游縣:借智成勢 持續增長
臺上簽約三分鐘,臺下工作多年功。仙游縣對第六屆“6·18”簽約的項目成果,按項目簽約類型,行業屬性、投資規模、區域分布等進行分類、跟蹤管理、注重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促進項目盡快升級轉化,鞏固交易會對接成果。該縣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資源,通過“6·18”這一平臺,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借智成勢、借勢登高、借力興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高產業素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荔城區:常年對接 項目生成
荔城區通過“6·18”來抓項目生成,促成果對接,壯大區域經濟。該區抓好常年對接,區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華南農業大學簽訂開展科技項目對接長期合作協議,閩中有機食品有限公司與福建農林大學、新美蔬菜有限公司與福建農科所及中國航天科學院、福建三棵樹涂料有限公司與福建物構所、華隆石材機械有限公司與華僑大學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系。該區充分利用“6·18”平臺,從科技成果中轉化生成項目,從產業鏈、配套鏈建設中尋找和生成項目,把項目對接作為“6·18”工作的重點,注重項目對接成果。第六屆“6·18”以來,全區共對接項目133個,圍繞壯大傳統產業,招展新產業,莆田市華隆石材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天華說,為加大對科研和新產品開發,從2007年起參加“6·18”項目對接,通過“6·18”平臺公司實現了技術的飛越,項目成功對接,提升了公司研發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產品的質量,產品進入產業化生產。
城廂區:院企合作 成果轉化
城廂區通過“6·18”來抓項目生成,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該區產業水平。該區政府先后與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簽訂開展科技項目對接長期合作協議,做好常年對接。今年“6·18”,莆田市清華園電器發展有限公司將與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對接《即熱式電熱水器恒溫控制技術》項目,該項目主要針對于各類發熱體采用可控硅有噪聲的解決方案,采用最新開發的自適應控制系統,工作中自動收集電壓、水流穩定性等環境參數,穩定可靠、控制速度快,可匹配于不同類型的發熱體,工作中內部參數可自動優化,大大縮短調試周期,真正達到省水、省電的效果。該項目計劃建設年新增生產恒溫型即熱式電熱水器2.3萬臺。
涵江區:引智借腦 敢為人先
涵江區今年將承載著新的目標,新的期望,在更高的起點上啟航。華昌首飾自主研發“千足金”系列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將于今年“6·18”展示,為盛會添彩。去年5月,莆田市華林蔬菜基地有限公司與湖南工業大學對接《閩中冬閑田馬鈴薯種植綜合配套新技術研究》項目,項目首次系統地開展了南方冬閑田馬鈴薯的栽培種植技術研究,在“水稻—馬鈴薯”、“水稻—水稻—馬鈴薯”的南方稻薯輪作模式的配套技術上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提出南方冬閑田馬鈴薯全程覆蓋生態栽培技術體系。項目的建設對落實黨中央“三農”政策,以及全面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推動我省糧食加工業的發展和提升糧食加工企業的競爭優勢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秀嶼區:自主研發 填補空白
秀嶼區借助“6·18”平臺,鼓勵企業和引進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在該區落地生根,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加快推進海西建設提供持久的項目支撐。2008年4月,莆田九洲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與北京現代建筑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對接《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建設項目》。該項目是國家及我省重點提倡推廣的新型節能墻體材料,該項目設計年產20萬立方米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線一條,生產工藝技術系引進北京現代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全套加氣混凝土砌塊生產工藝,主要原材料采用莆田市湄洲灣火電廠產生的大量粉煤灰廢渣,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及工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每年可消耗8萬噸粉煤灰,節約土地占用約80畝;與粘土磚破壞耕地相比,每年可相當于節約土地近100多畝,可節約標準煤2100噸標準煤/年。 (時報記者 林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