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時光在飛渡,歷史在前進。60年來,浩瀚的木蘭溪養育了4200平方公里豐饒肥沃的土地,養育了300萬智慧勤勞的莆田人。60年,只是歷史長河中的閃光一瞬,而定格在編年史中的人和事是如此之多?!拔墨I名邦今勝昔,壺蘭雄邑慨而慷”,60年里,有多少難忘的事件值得我們記憶,有多少鮮活的面孔值得我們重溫,有多少珍貴的鏡頭值得我們收藏,真是:流金歲月,創世華章!本報3今日起推出紀念新中國成立六十年系列報道,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城南城北改舊貌 廂東廂西換新顏
荔城60年間擴大了25倍
新體育場
圖為舊體育場
城市變遷是時代步伐的生動寫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莆田城市以令人瞠目的快速發展贏得了世人的尊敬。翻開歷史的篇章,莆田市民記憶猶新,因為這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細節是我們今天和明天都不應該忘記的,因為它們記錄了我們60年的足跡。
建市前,莆田城區的房屋多為土木結構樓房,城區的道路有著“九頭十八巷”的簡稱,最繁華的鬧市中心是古譙樓前的“十字街”。20世紀60年代初期,一座四層樓建在莆田縣人民政府大門口,人們稱之“高樓”,周圍雷山巷口、百貨商場、勝利路中段構成了中心城區,街巷總長5.93公里,城區面積不過2平方公里。到了1983年莆田建市,市區面積也只有區區的4.73平方公里,城鎮人口僅為5.6萬人。
城南城北改舊貌,廂東廂西換新顏。建市以來,莆田大舉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先后推出三批“城建18個項目”,城市建設高歌猛進,城區規模發展到現在的48.8平方公里。特別是近年來,在實施“北擴南進,東改西建”的城市建設戰略過程中,亮點頻現:以文獻路為中心的舊城區改造,中心城區新形象進一步塑造;北部行政中心板塊已基本形成,隨著城涵大道、東園路的打通,以大規模造城計劃更新地產格局;東部文化體育中心板塊,在福廈路外移、文體配套不斷完善下,以延壽路為中心線,東部新開發區日漸形成;南部通過實施荔園路南伸、延壽路打通等路網建設,以老福廈路為框架的南部新區形成。而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將達50.3平方公里。
昔日偏僻的鄉村變成了繁華的市區,低矮的民房變成了高樓大廈,擁擠的小巷變成了寬敞的大街,雜草叢生的荒山變成了環境宜人的公園。城市的變遷折射出改革開放和城市化進程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 (時報記者 凌明信 通訊員 郭南保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