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綠地之王”:磨劍十年成大器
——訪順發花圃總經理吳宗欽
吳宗欽在花圃內護育草皮
吳宗欽是莆田順發花圃總經理,稱他為莆田的“綠地之王”,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全市80%以上的綠地草皮是由他提供的,還有數以萬計的城市綠化苗木,也出于他的名下。
今年43歲的吳宗欽出生在梅妃故里。黃石江東村,家鄉的青山綠水塑造了他堅毅的性格。熟悉不熟悉的人都喜歡直呼他“阿清”,他也挺喜歡這個稱呼,因為他覺得親切。
艱辛坎坷創業路
和大多數成功商界精英一樣,吳宗欽的創業史同樣充滿著苦淚和傳奇。15歲那年,父親得了重病,排行老三的他不愿成為家里的負擔,毅然放棄了學業,到一家采石場給人當學徒。由于天資聰明,再加上急于掙錢,在當了短短兩個月的學徒后,他便出師了,開始幫人打石頭。至今他還對出師后的第一次打石經歷記憶猶新。當時他和一名同伴為平潭一家采石場打石頭,整整打了一天,那家老板付給了他4毛錢。當他用血肉模糊的雙手接過兩張2角的毛票,感到滿腹心酸,他暗暗發誓今后一定要出人頭地。
8年后,吳宗欽靠打石頭娶上了老婆。有了家庭后,光靠打石頭顯然過不上好日子,于是,23歲的他又邁出了大膽的一步,經朋友介紹,他到一家當地的酒樓,給一位廚師當幫手,做學徒。聰明的吳宗欽沒有在這座酒樓浪費太多的時間,他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便把那位廚師的手藝都學到了手。很快,他便在老家江東村梅妃街開了一家食雜店。一年后,他的店成了這條街最有名的小吃店,遠近不少食客都慕名而來,提起廚子阿清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吳宗欽自豪的說,當年他們縣上一位領導家里辦喜事,還是他主的廚呢!
做了三年小吃店生意,吳宗欽手頭有了十幾萬元錢,這時他又動起了別的腦筋。1995年,一位朋友告訴他,做服裝生意更能掙錢,做得好的話,一年就能掙幾十萬。吳宗欽動心了,他拿著做小吃店掙來的十幾萬錢,來到了涵江,做起了服裝生意。三年后,他掙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本以為, 可以一直這樣順風順水的做自己的生意,可是1998年,由于哥哥經營鰻魚養殖生意失敗,牽連到他,100多萬元辛苦掙下的血漢錢,霎那間化為泡影,而且由于他此前出面替哥哥借錢,還欠下了數百萬元的債務。吳宗欽覺得自己的人生完了,事業也完了。他的哥哥和其他幾個股東也由于欠下巨債,被迫飄流異鄉。
磨劍十年成大器
按理說,欠別人數百萬元錢,自己又已是身無分文,應該像哥哥那樣去外面找找機會,可是堅毅的吳宗欽卻毅然選擇留在莆田。他覺得,作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不能這樣一走了之,他要留下來,為自己所欠的債務負責。
此后的三年里,可謂是吳宗欽最窮困潦倒的三年。住的房子是朋友幫他租的,吃的東西是從老婆鄉下親戚接濟來的,睡的是冰冷、潮濕的地板,就連一塊床板都買不起。吳宗欽說,當時他褲兜里常常沒有一分錢,最多時也不過5元錢。一些朋友想借點錢給他,都被他婉言謝絕了,他告訴朋友,自己還不起錢,不要再把錢借給他了。
2001年,改變命運的時刻來臨了。老婆的舅舅不忍心看曾經大有作為的吳宗欽就這樣消沉下去,他主動找到吳宗欽,告訴他愿意借錢幫助吳宗欽開個花圃。起初,心灰意冷的吳宗欽對于花圃這種生意并不感興趣,他告訴老婆的舅舅,做這樣的小生意,是還不清債的,更不用說東山再起。老婆的舅舅告訴他,也許做這一行不會大富大貴,但至少能養家糊口。
抱著“養家糊口”的信念,吳宗欽接受了老婆舅舅的15萬元幫助,在黃石農場租了10畝土地,做起了苗木、草皮生意,也開始了他真正走向成功的道路。他憑借著多年來積攢下來的人脈關系和自己的聰明才智,迅速打開了局面。他先后承包了市醫院和仙游高速公路路口綠地工程兩個大項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金。有了資本,根植在吳宗欽血液中的拼搏勁頭一下子又釋放了出來,他不再滿足眼前的小打小鬧,他要把生意做大。2002年,他又在黃石農場租了10畝地,用于種植草皮;2003年他又順勢包下50畝土地,進一步擴大苗木和草皮種植規模;2005年,他干脆包下了整個黃石農場的100多畝地,成為莆田屈指可數的草皮供應大戶;2006年,他更是包下了江東村300畝土地,搞起成片草皮、苗木開發,也成為了全市最大的綠地、草皮供應商。
如今的吳宗欽早已還清了當年的數百萬元債務,并且掙下了上千萬元的身家。功成名就的他沒有忘記過去吃苦的日子,誠懇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自己的員工。吳宗欽說,過去他也給別人打過工,嘗過打工的苦。所以,他不會再讓為自己打工的人去受那種苦。他公司的30多名員工全部來自外地,而且是清一色的夫妻檔。對于這樣的特色招工方式,吳宗欽解釋說,他想讓員工們在他那里有家的感覺,和他的企業真正的融為一體。他告訴記者,由于他對員工的這種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吸引了許多不遠萬里趕來的夫妻。前幾年一對河南的夫妻聽人介紹,就直接坐車來到莆田找他。
要做全省綠地狀元
前不久,吳宗欽又在家鄉江東村包下了100畝土地,進草坪種植,他說,將在兩年內把種值規模擴大到1000畝,屆時他有可能成為全省最大的草皮種植供應商。他的生意目前已遍及福州、泉州等周邊城市,并已經擴展到江西贛州等地。在“阿清”心里有一張比現在還大得多的銷售地圖要去描繪。
□時報記者 蔡學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