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閏五端午節,黃石東華人都要搭起橋亭,敬神明求平安、祈豐年歌盛世,已成為莆田鄉村歡慶端午節最隆重、最獨特、最精彩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今年閏五東華民眾搭造橋亭,再現這一曾經轟動莆田的壯麗景觀。
閏五月:東華橋亭美不勝收
□時報記者 吳芹芹 許武 文/圖
金雞橋上熙熙攘攘的人群
天未全黑十里八鄉的百姓都趕來一睹盛況
從遠處遙望橋亭有如銀河浮仙閣
莆田民間有個傳說:“笏石燈、黃石架,不如東華搭水架;黃石架,笏石燈,難比東華搭橋亭”。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近日,記者來到東華境內,這里人潮涌動,令人驚嘆不已的華江勝景,讓莆田民眾一飽眼福。只見十里華燈璀璨奪目,鑲嵌在河畔,倒映在水中央;村道邊水上矗立的亭閣,雕梁畫棟,珠玉鑲嵌,彩燈輝映,美侖美奐。遠處遙望有如銀河浮仙閣。一個個靚麗的少女漂浮在彩船上,翩翩起舞。十幾臺莆仙戲分布在各個景點演出;幾十支舞龍、戲獅、曲藝、十番八樂等表演隊穿行在村道上。處處是張燈結彩迎盛世,載歌載舞慶豐年,整個東華都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之中。據了解,每逢閏五端午節,黃石東華人都要搭起橋亭,敬神明求平安、祈豐年歌盛世,已成為莆田鄉村歡慶端午節最隆重、最獨特、最精彩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動。今年閏五東華民眾搭造橋亭,再現這一曾經轟動莆田的壯麗景觀。
東華位于南洋平原東部,是黃石鎮華中、華堤、華東三村的統稱。木蘭溪支流華江環繞四周,形成密集的河網,灌溉華中、華堤、華東三個村五六千畝良田。這里過去以盛產優質無沙大米著稱莆田,人們喻稱它是興化平原東方的一朵鮮花。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祖祖輩輩憑著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歷史,也曾孕育了明代尚書郭應聘、父子進士余瓚和余一鵬、提督游一炯、文魁黃國寅等令東花人以之為榮的歷史名人。
東華閏五搭橋亭的習俗還得從明代嘉靖年間倭亂說起。華中村老人余春林告訴記者:“就是倭寇戰亂,瘟疫流行,戚繼光平倭以后,群眾為了慶祝,去邪求平安,因此我們東華搭橋亭變成一個歷史史實?!敝螅糠觊c五月,東華人總是集一村之力搭橋亭、水架,舉辦龍舟競渡,造勢非凡,聲名遠播。民間傳說:東華搭橋亭,前來觀賞橋亭的人群絡繹不絕。因此,就形成了一句俗語:“東華搭僑亭,lsquo;掛累rsquo;一莆田”。解放后,東華搭橋亭習俗活動停過一段時間,直至改革開放后,東華人富起來了,1990年和1998年,曾兩次再以橋亭的興彩,來展示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經濟實力。
來自涵江的陳奶奶說:“下大雨我也要到這邊來看,幾十年才一次,不去看會遺憾?!?而城里的林先生特地帶著小學剛畢業的兒子來一睹勝景:“橋亭搭得很漂亮,比較有鄉村氣息,因為我們都在城里,看到了橋亭好像是聞到一種樸實的味道?!?/p>
閏五橋亭是東華先賢智慧的體現,也是莆田民俗文化的寶貴遺產。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60周年,東華民眾搭造更加壯觀橋亭來歡慶閏五端午節的同時,也把橋亭作為國慶六十周年獻禮。一座座絢麗多姿江上瓊閣,再度讓莆田民眾和八方來賓一飽眼福。據了解,東華橋亭風彩從閏五月初一延續至初十,每天晚上六點亮燈,凌晨二點關燈,想欣賞的市民,盡可以選個合適的夜晚,攜家帶口,往東華境內走一走,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