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古村,世人未曾識。在仙游風光秀麗的萬山叢中,一個兩千多年歷史的漢代古村落,古寨、古井、古橋、古樹、古剎、古樓很自然地分布山間,散發著濃濃的歷史文化氣息。
石蒼濟川,一個僅從名字聽來就感覺很自然的地方。這里不僅有旖旎的原始風光,還有眾多的文物古跡。有南宋乾道年間狀元鄭僑年輕就讀的云頂巖寺,有宋代古寨石鼓山,有明建清修的林宇茂宅等。也因此,我國著名將領葉飛留下了墨寶“濟川風光”。
儒、釋、道在這里交融,耕讀傳統在這里發揮到極致,使得科第文化興盛一時。時至今日,這里讀書依舊蔚然成風,一個小小山村,走出300多位專家學者,2位博士后,5位博士,22位碩士。
2008年1月,濟川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探訪濟川千年古村落
□時報記者 鄭育俊 文/圖
▲已編入《中國旅游奇觀》的“南國奇珍”樟抱榕古樹,高20多米,直徑3米多,胸圍達十一米,冠徑20多米。因此樹中為榕樹,兩旁為樟樹,恰似“一身兩臂同根生”,又稱“合歡樹”。據介紹,像這么大的雙生樹,全國僅發現兩株。
▲山村有著這樣成片成片的山樓式古民居
▲屋頂較為少見頭向外的鎮獅
▲有明代建筑原構的天堂宮
從莆田市區出發,沿著瀨榜路西行,車進鐘山鏡內,便在崇山峻嶺中穿行。
過鐘山,進石蒼,入濟川。迎面第一座山,高聳云端,乃濟川第一奇峰,有一個很詩意的名字,筆架山。此山有三峰,中為高,兩為低,遠眺酷似一巨型筆架,故得名。
筆架山下,一條名粗溪的溪流從西向東川流不息,群山倒映,層林盡染,如詩如畫,同行的朋友皆道奇哉。
過金鐘湖(金鐘水庫),不一會就到了濟川村口,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片鱗次櫛比古民居,有股身處歷史時空的錯覺,只不過中間隔了兩千年。
峰巒疊嶂,民居成片,秀美的景色讓大家忘卻兩個多小時旅途顛簸的疲倦。
古稀老人林開崇熱情為我們引路,老林很健談,一路上如數家珍地為我們介紹濟川的人文地理。
濟川,古曰沶水,又名濟水,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漢代古村落。村處仙游、永泰交界,古時仙游入永泰,就經過濟川,迄今還留有一條千年古道。村內有宋代天堂宮、宋代古橋、宋代古井、千年古樹、云頂巖、狀元亭、鄭氏書堂遺址、于茂故居等眾多人文和自然景觀,令人流連忘返。
●穿越千年尋幽古
悠悠千年古村落,濟川留下諸多古跡,不少美麗的故事代代傳誦。
“祭坑卿監無人識,云頂山前出狀元”這一傳說讖語,道出了濟川的人杰地靈。云頂山也叫云頂巖,據說有石室十余處,曾有隱者棲于此,分別有化蟒巖、釣月灣、聞猿洞、眼云閣等雅稱。山上有一古剎,名云頂巖寺,建于宋乾道年間,已近千年,寺內留有《云頂巖記》石碑,為明代狀元柯潛游該寺時所作。狀元亭是為紀念南宋狀元鄭僑而建的,現存一雕刻著鄭僑騎馬出行的石刻。歷史記載,鄭僑生于興化縣,少年時在此讀書,南宋孝宗時,北上臨安應試,考中狀元。
村中一宋代古井千年不竭,依舊甘甜爽口。據載為宋治平三年(1066)挖掘,深39.5米,井沿有圓形欄桿,井口直徑100厘米,高70厘米,井圍上有宋代刻字。另一宋代古橋也保存完好,單墩二孔,刻有石橋銘,應為1067年左右建。
在村部邊,有一宋代天堂宮,祀媽祖,有明代建筑原構。廟內匾額“護國庇民”系明代進士、尚書林堯俞所書。在深山中建有海神廟,足見媽祖精神深入人心。天堂宮斜對面的山麓,一片古民居邊,有株已編入《中國旅游奇觀》的“南國奇珍”樟抱榕古樹,高20多米,直徑3米多,胸圍達十一米,冠徑20多米。因此樹中為榕樹,兩旁為樟樹,恰似“一身兩臂同根生”,又稱“合歡樹”。據介紹,像這么大的雙生樹,全國僅發現兩株。
而云頂巖前的鄭氏書堂遺址更是見證了濟川農耕文化的興盛。書堂為梁陳時來莆開學的南湖三兄弟鄭露之弟鄭淑所創,他由廣化寺前的南湖遷居于此后,開堂收徒講學,廣育人才,為濟川悠遠深厚文化積淀寫下絢麗的一筆。
●金鐘高峽出平湖
過去的濟川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村民的生活生產資料都得靠肩挑。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這個小山村,村民出行有了水泥路,看上了有線電視,日子越過越好。
近年來,這里更因正在建設中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金鐘水利樞紐工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濟川這個千年古村落,古村逐漸熱鬧起來,不時還有游人來探訪。
金鐘水庫,被譽為莆田的“第二水缸”,建成后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莆田東南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是莆田建設現代化工業、港口和旅游城市的理想供水水源點。水庫大壩就位于大樟溪支流粗溪中游,即濟川村金鐘自然村溪段上,壩址上游控制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建成后壩高97.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