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高級編輯、文藝部主任蔣元明,國內著名作家、《文匯報》副刊主任編輯程國新做客莆田學院,舉行一場精彩的雜文講座。
一開場, 蔣元明便通過講解高考滿分作文《赤兔之死》來說明雜文離青年并不遙遠,雜文也不復雜,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赤兔之死》作者是南京13中理科班的學生蔣昕捷,除了喜歡古典文學外,他還喜歡讀魯迅的雜文、錢鐘書的小說和一些名人傳記,而這些豐富的閱讀量成為他創作優秀雜文作品的基礎。蔣元明指出雜文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文體,雜文是最早的文學作品。《古文觀止》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都有雜文的蹤跡。在談到儒法思想的深遠影響時,他以雜文家李斯師從荀子學習帝王之術,以一篇雜文榮登仕途,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同時也改變了大秦帝國的命運的故事為例,告誡青年學生應該多讀幾篇好雜文,讓心中充滿浩然正氣。“從先秦兩漢到唐宋,各路文人都是雜文高手,以戲曲為主的元代和以小說著稱的明清也無法掩蓋雜文的光輝。”蔣元明從歷史的角度追溯雜文的發展演變。“文學用形象來感染人,而雜文是邏輯和形象結合而成的合金,所以雜文這個武器更強有力。”蔣元明也坦言,中國目前優秀的雜文作品太少,幽默不夠,雜文的味道不濃。他認為,雜文最講究委婉和犀利,魯迅先生知識淵博,開創了雜文的新紀元,因而他呼吁當代青年要讀點魯迅的雜文。
程國新從雜文的特點、雜文的寫作和報紙副刊對雜文的要求三個方面為到場的同學們深入地剖析雜文的寫作。他首先介紹了雜文是從散文中派生出來的,“雜文是散文中的小品”。他通過散文的脈絡梳理、介紹散文的源頭和發展,并且舉了最早的雜文——柳宗元的《蝜蝂傳》來為同學介紹古代雜文的源頭和發展。接著他又通過同學們熟悉的“魯迅雜文”剖析現代雜文的特點。 隨后,他還從曾經在《文匯報》上發表過的《第三種文憑》《斬立決》《梭子現象和瞎子點燈》等優秀的雜文作品提醒大家在寫雜文的時候要注意貼近現實、擁有獨立的見解和閱讀能力。 (王偉明 莊水濱 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