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如何就業,才算是出息?”這是當前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門話題。
最近,筆者同市、區關工委多位老領導一起走訪了北高鎮竹莊村翁金仙等3位大學生自主創辦的養羊場。步入羊場,一只只小羊羔咩咩歡叫,一些成羊又叫又跳,仿佛在歡迎客人的到來。
翁金仙是2007屆上海體院本科畢業生;翁國華和翁珍芳是2008屆福建農林大學植保專業畢業生。共同的事業讓他們不期而遇地一起走在創業的路上。
俗語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近兩年,他們每次在一起,都是商討如何參加就業競聘和自主創業的事。從調查入手,他們認為家鄉竹莊一帶自古就有愛養羊的傳統,自己從小也幫家長放過羊,眼下肉羊市場的需求量大、前景看好,本村又有成片灘地草場資源。于是他們一拍即合,想利用所學知識自辦羊場。他們把這想法向村兩委一說,當即受到村支書翁金察和村主任翁金芳的贊同。經村委研究和村民代表投票立約,以每年3500元的租金,把村里10余畝閑置灘地租給他們,支持他們發展養羊事業。
萬事開頭難。大學生回鄉當羊館,家長難免有看法,他們在耐心做家長思想工作的同時,又緊鑼密鼓東奔西跑自籌10余萬資金,在承包地播下生草籽,蓋起200多平方米的簡易羊圈,并結合書本知識,虛心向老農請教,還請來華港飼料場技術人員作指導,相繼從北高、埭頭、平海和白沙四地選購了206只富泉羊等地方良種羊。
今年初,羊場雖辦起來了,但人少羊多,如何做到短平塊有效管理,就成急需解決的問題。他們結合本地剩余勞力的實際情況,采取“基地十農戶”的經營模式,分散管理,讓附近50多戶愿意包養的農民共同經營,實現共贏?,F在所有成羊和已產出的20只羊羔,皆膘肥體壯。
竹莊村支委翁嚇發高興地指著正在埋頭吃草的3只黃牛說,3位大學生回鄉養羊,有知識、有思路、能吃苦,貴在因地制宜,謀發展,還兼養這3只耕牛,因為本村出外打工的壯年多,一些農家同時也缺耕牛,他們就想出這種利益互補做法,即農季由羊場支持農戶耕牛,收成時,農戶把花生藤、地瓜藤和麥麩等下腳料供給羊場,支持解決飼料,這一舉兩得很受歡迎。村委看到這3位大學生羊倌干勁十足,下一步再擬把35畝草埔拿出來,支持擴大羊場規模。
聽介紹,看現場,幾位同來的關工委老領導都異口同聲稱贊:“這3位年青人有知識,有志氣,有出息”。
(林聞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