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去向問題,是每個高校學子必須直面的人生抉擇,也是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自6月10日起,本報陸續推出記者采寫的系列報道,以近年部分高校畢業生為主體,對他們在莆去向“路線圖”進行零距離探訪,用一個個真實的事例,從不同角度展示他們走出校門后的工作與生活足跡,探尋他們內心世界與精神家園,力求通過這些“過來人”的成功與挫折的真情實錄,從而盡可能地就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的互動環境,給人們提供一個思考空間。
心態放平才能成功就業
大學畢業生就業追蹤記之二
為了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小彭這兩年來可以用“馬不停蹄”來形容:去過福州,到過寧德,再回莆田hellip;hellip;在一間不大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正在埋頭工作的小彭,她的臉龐寫滿了疲倦,顯得挺憔悴的。
小彭畢業于漳州師范學院經濟系金融管理專業。“我找工作的經歷是一本流水賬,邏輯和方向都不清晰,很多時候是跟著感覺走。”小彭向我們講述了她兩年來就業的全過程hellip;hellip;
別把畢業證當回事,從基層做起
從大四實習開始,小彭開始奔波于省內的各個招聘會,瘋狂地投簡歷,但大多石沉大海。整個過程下來,她所收獲的是就業市場的凜冽。
2007年7月,小彭在親戚的介紹下進寧德的一家公司當會計,包吃包住800元。“當時我只想先在那邊積累一些經驗,畢竟會計這個職業比較熱門。不過,很多公司都只招收有工作經驗的會計。”接下來的半年里,小彭做的很順心,心態也非常好,她說:“大學生算什么呀!現在遍地都是!剛進公司時,我算是高學歷的,但我給別人當學徒,每月工資也很低。不過,那段時間我學到了許多工作經驗。由于我悟性比較高,工作完成的不錯,老總老說要給我加工資。”小彭說,現在有些大學生好高騖遠,總以為自己讀的是熱門專業,不愿從基層干起。殊不知,現在熱門專業也是人才過剩。某些大學生在求職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妄自尊大和強烈的自我意識,是他們得不到企業認可的最大原因。所以小彭主張大學畢業生要從基層做起,一步一步往上走!
別希望一步到位,先就業再擇業
2008年年初,正當小彭在寧德的工作漸漸有起色時,遠在莆田的男朋友希望她回來找工作,同時商討訂婚之事。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對愛情和工作,她毅然選擇回到老家莆田,重新加入到浩浩蕩蕩的大學生求職大軍之中。
晃晃悠悠,到了5月份。小彭終于在莆田找到了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在某保險公司當業務經理,負責理財,五險一金都有。小彭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剛開始工作很努力,可是任務老是完成不了。“也許是我這人缺乏業務能力吧!眼看著跟我一起招進來的畢業生好幾個都轉正了,我很是著急。”5個月之后,她辭去了這份工作。“既然這份工作不適合自己,我也沒什么惋惜和留戀的。不是每個人都會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不管怎么樣,我都會選擇先就業再擇業。”
辭去那份工作后,小彭抱著出去闖一闖的心態,很快便在某傳媒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小彭覺得在新公司里,自己的能力可以得到釋放,受到前所未有的鍛煉。
“大學生面對就業難,不妨先從低處做起”,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良言忠告”。許多畢業生總是抱怨找不到工作,專場招聘會、校園招聘會、網上求職幾種途徑都嘗試了,但還沒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還有一部分畢業生應聘過程很順利,但到了工作崗位卻不能安心工作,跳來跳去,錯失良機。“人要立足于社會,首先要學會生存,然后謀求發展。大學生開修腳店、大學生收破爛的事已不是新鮮事兒,無論哪一行都有發展的可能。大學生不光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也要從現實形勢出發,給自己一個明確的職業定位,及早做好職業規劃,向著既定的目標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因此,大學生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先工作,在工作中不斷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經驗,以后再找更加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好處。”經過2年磨練的小彭此刻信心滿滿。(時報記者 林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