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塘太白莊石匠滄?,嵱?/span>
太白莊是梧塘鎮東福居委會管轄的自然村之一。清朝道光年間(1850),惠安崇武有一批楊姓石雕匠來莆田,為西莊盧富茂建大廈加工石料,后在太白莊定居。石場設在太白莊曠野上。楊家不外傳石工手藝。當時壯年的楊發胞妹已進入閨秀年華,而許家有位年輕人,名煙三十六,楊家看他為人老實,對石技很有鉆究,覓為佳婿,把技藝作為嫁女妝奩傳給他。后來,煙三十六又把石藝傳給外甥許世咪。世咪藝成后,又傳給胞弟亞五、亞六、國良等。從此就有親傳親、父傳子、兄傳弟的代代相傳。在解放前,太白莊就有青壯年70多人當石匠,占全村全勞力70%以上。民間有“日打石,夜打鐵,一工頂工二”之說,又有“工具收起錢落肚(口袋),酒飲一盅解辛苦”之民謠。
這批石工中楊、許、蔡、鄭精通這個技藝大有人在。民用的有石門、碼面、圓(方)柱、壁柱、肚眉、神宮社廟的龍鳳朝日、石碑、造墳墓的福(鶴)、綠(鹿)肚、牛頭圈、石獅、西瓜壓頂、墓方柱等建筑石料,都能方圓有度地設計繪圖,較有知名度的有許九嘟、許國華(乳名世咪)等人,以工藝精通而聞名莆田、涵江、福清、仙游等地。
許九嘟對人物、花鳥、山水造型很有鉆究。1995年莆田縣人民政府在城南龍脊山巔建烈士陵園,園中石雕工藝,精雕的圍欄、紀念碑的碑文、四面領導人題詞雕刻、碑座上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等工藝,就出在許九嘟、許天然之手。1960年南日島建造人民英雄烈士紀念碑,也是他繪圖設計的。許玉成、劉全攀、毜毜、許志明、吳玉堂等人的石碑刻藝也很有名。
隨著建筑業務發展,許煙卅六、許國華在太白莊設立石場外,又在涵江海岑前、涵江東方設場,經營北高鎮程口的“海青”,江口紅營里的“綠豆青”,華亭鎮的“綠豆青”,用海船直接運到涵江或轉運梧塘。江口、華亭則采取就地加工為半成品后運達目的地。
學習加工石料時,要能熟練掌握“斬鉗”、“粗犁”、“宿弄”、“三滑”等基本功。
第一道:斬鉗,凡方圓無度的石料,進行扣打處理。
第二道:粗“犁”,指凸凹不平的、按設計規格初整成規格石。這道工序較煩累,要年輕力壯的學徒擔任。
第三道:“宿弄”,這道工序要有技術經驗的人擔任,才能整成合格品。
第四道:滑(雅稱磨光),在完成上述工序的基礎上,需要技藝過硬的技工擔任,要三次過滑,琢磨成材,方能符合要求。
凡承包每一處工程,負責人要按主人提出建筑要求規格,邊繪圖設計,邊量才取用,挑選配備老中青三結合的技術隊伍。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文字鐫刻、人物、山水、花鳥浮雕,都已由電動化取代。(鄭甲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