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紅娘”之路
八旬老人牽線搭橋為教育事業發揮余熱
百年樹人維桑興梓,千間廣夏有菁者莪。記者剛走到埭頭鎮鵝僑小學門口,就看到吳烏長老人又在為學校的修繕工作忙碌著,又是聯系建筑材料、又是監督工程質量hellip;hellip;現年83歲的吳烏長在當地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他不顧年老的身體牽線搭橋當捐贈“紅娘”,為鵝頭村的教育事業四處奔走。
嶼區埭頭鎮鵝頭村地處偏遠的沿海,交通極為不便。目前,全村人口約有2500人,但從這個漁村走出去,旅居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鄉親卻有數千人。吳老1979年退休返鄉看到家鄉落后的教育面貌,就琢磨著發動大家一起為家鄉教育事業做貢獻。1985年,由吳老牽線、僑胞捐資的鵝僑小學奠基了,成為當時全縣第二所擁有多層教學樓的小學。
為了不斷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吳老一次又一次發動僑胞、社會各界有識之士捐款,建教師宿舍樓、修路、鋪水泥操場hellip;hellip;還不辭辛勞地協調各方解決小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老吳為人公正無私,敢講敢做,為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說起吳老埭頭學區校長吳金文滿臉欽佩。
但近年來鵝僑小學的生源越來越少、優秀教師也留不住。鵝僑小學校長曾志強告訴記者,學校共有6個年級8個班只有154位學生,教師14位。師資力量不足,一個教師既教語文、又教數學,而英語、音樂、美術等學科都沒有專業老師。
面對如今鵝僑小學的困難重重,吳老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關掉了自己生意還不錯的五金店,開始了他的“紅娘”之路。今年春節,他利用旅外鄉親返鄉探親過節的機會,向大家說明村里小學面臨的困難。大家紛紛表示愿意為家鄉的教育事業做貢獻。
正月初二,村里舉行的春節茶話會上,在外工作的鄉親吳金森四個兄弟當場捐款18萬。吳烏長也捐出了兒孫給的壓歲錢、零花錢2000余元,這一舉動感動了在場的人們,掀起了捐資助學的熱潮,僅半個小時就籌集資金33.3萬元。不久后,一些海外鄉親得知家鄉的這一情況,又捐款15萬元。在馬來西亞等地從事房地產的鄉親吳建忠捐款800萬元人民幣,每年年底拿出10萬元利息用于學校的獎教獎學。
離開時,吳老偷偷告訴記者,其實兒孫們擔心他太操勞,都想接他到外面享清福,但是他拒絕了,因為他放不下家鄉的教育事業呀!如今,鵝僑小學的已經安裝上新門窗、燈具,每間教室都將變得更加寬敞明亮。 (時報記者 吳芹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