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熱心更熱 工地鏖戰急
——“千百十”國慶獻禮項目之一荔港大道施工現場見聞
圖為正在施工中的荔港大道木蘭溪特大橋
6月30日,烈日炎炎,酷署炙人。
在荔港大道的木蘭溪特大橋建設工地上,施工人員揮汗如雨,正忙著進行索夾安裝、鋪裝層混凝土施工及防撞護欄基座及欄桿的安裝。據市城投公司副總經理游逸斌介紹,木蘭溪特大橋在完成91條、重達299噸的主纜安裝之后,目前已轉入安裝30個重達103噸的索夾施工階段。為了把臺風“蓮花”、“浪卡”耽誤的工期奪回來,施工單位馬不停蹄,日夜施工,力爭在今年8月全部完成特大橋的建設任務,驅車前往荔港大道南段的壺山大道跨線橋建設工地,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這里也是一派繁忙的勞動場面。130多名施工人員正在切割、捆綁、焊接鋼筋,準備澆灌混凝土空心板梁及連續箱梁、連續板梁。由于壺山大道跨線橋工期短,任務重,建設者們加班加點,苦干加巧干,盡力往前趕hellip;hellip;
據介紹,荔港大道是省重點建設項目,也是市建設系統今年向國慶獻禮的“千百十”城建、民生性項目之一。工程于2006年8月動工建設,總投資約5.9億元。它北起市區東園路與荔園路交叉口,南至荔城區新度鎮樟橋村,全長7.2公里,含中小橋涵14座、一座860米長的木蘭溪特大橋、一座全互通、苜蓿葉立交橋及一座壺山大道跨線橋。路幅54米,按雙向六車道設計。其中木蘭溪特大橋全長860米,橋面寬40米,是全線的關鍵工程。該橋由我國著名的橋梁設計大師、莆田籍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元培設計,主橋采用國內首創的獨塔單索面懸索橋,以“壺山~蘭水”為主題,將莆田人文景觀與自然環境結合,在實現橋梁交通功能同時,展現橋梁美學價值,體現莆田地域文化和時代特征。而北段的立交橋采用了交通功能好,主要交通流向技術標準高、造型優美、占地較小的全互通的形式方案,既體現了橋梁美學和現代城市風貌,又使橋梁與新城區總體布局和周邊環境和諧統一。荔港大道工程建設用地885畝,共需安置建筑面積近12萬平方米,安置區工程總投資約1.6億元,全線共設黃石清前、新度港利和拱辰荔浦、西洙、張鎮等五個安置區。荔港大道全線分為四個部分,即:荔港大道北段(含立交橋)、木蘭溪特大橋、荔港大道南段、壺山大道跨線橋。根據我市最新的分區規劃,荔城新區規劃將形成五橫七縱方格網狀主干路系統,在建的荔港大道作為主干路網系統中縱向的主要道路,連接主城區、荔城新區與秀嶼港區,毫無疑問,它的建成必將緩解我市交通擁擠的壓力,加快推進港口建設,進一步提升我市城市建設水平。
為了加快荔港大道建設進度,市建設局抽調精兵強將,成立項目指揮部。他們首先將匯總未完成工程量運用倒排法,做好施工進度控制計劃;在執行計劃上,將任務下達到班組,每天一巡查,每周一匯報,上下一心,力爭按計劃完成工程量。指揮部還根據統計的實際進度情況要因分析,運用查核、處置、糾正等一系列措施,確保工程在今年國慶前全線竣工通車。
荔港大道,一條流光溢彩的迎賓大道,將成為海峽西岸媽祖故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朱玉清 彭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