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高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畢業生去向問題,成為每個高校學子必須直面的人生抉擇問題,也成為當前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自6月10日起,本報陸續推出記者采寫的系列報道,以近年部分高校畢業生為主體,對他們在莆去向“路線圖”進行零距離探訪,用一個個真實的事例,從不同角度展示他們走出校門后的工作與生活足跡,探尋他們內心世界與精神家園,力求通過這些“過來人”的成功與挫折的真情實錄,從而盡可能地就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才培養的互動環境,給人們提供一個思考空間。
青春旅途的“加油站”
大學畢業生就業追蹤記之六
到農村長才干,數前年,莆田學院畢業生連青龍主動報名到西部當志愿者,踏上了“村官”之路,這是他青春旅途中的又一“加油站”。他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奉獻,在艱苦環境中重新認識自己,讓西部志愿者和“村官”的履歷溫暖自己以后的人生。
雖然做的都是小事,但連青龍堅信,每天做一件事,慢慢積累,也能出成就。新時代的大學生,沒有夸夸其談,有的是干發展、謀發展、議發展的勁頭。
連青龍有過別的機會,畢業于莆田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他,大四時,已經在城廂區政府辦做電子政務工作,但他還是放棄了這份讓大家羨慕的工作,帶著青春的激情和夢想,通過網絡報名的方式,到寧夏海原縣志愿服務兩年。成為莆田學院服務西部志愿者中的村官第一人。象牙塔里的學子和基層打交道,他最深刻的領悟就是,小事也能出成就。在和連青龍的交談中,他反復強調要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做好“小事”,立足根本,也是他能適應不同角色之根本。
初到海原,連青龍就碰到個大難題,語言不通,和當地人的溝通都成問題,對這里的風俗習慣、飲食習慣也很不適應。安排的工作,是一個和他專業毫不相關的職務:黨務秘書。理工科學生做文字工作,工作和生活都很有壓力,好在年輕人總是能勇敢地面對挑戰,他所學的計算機知識成了和當地人溝通的橋梁,為同事解決電腦故障,教同事一些基本的電腦操作。不斷地學習,慢慢地適應,很快地,他就和當地人打成了一片,還結交了不少朋友,也能說一些當地方言。就是通過一件件小事,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兩年里,他在當地獲得了肯定,扶貧辦挽留他,希望他能留下來,他謝絕了。2008年,他通過考試被選拔為仙游縣榜頭鎮紫澤村村長助理,成為村長助理,青龍主要的工作就是協助村長、村委處理日常工作,事情雖然簡單,但要干好卻不是件容易的事。他自己制定了每天早上8點工作12點休息,下午3點工作6點休息的作息時間,并堅持一周有六天是在村里。初來乍到他面臨著“無事可干”的尷尬。有了在寧夏兩年的鍛煉,青龍對此顯得很冷靜,沒有失落也沒有抱怨,只是客觀理性地分析了原因。“在村里我主要是學習鍛煉,沒工作我就爭取工作,能為村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他說。協助鎮派出所在村里為行動不便的老人辦理第二代身份證,幫助不識字的老人填寫申請表格。村小學操場重新整修,主動要求過去幫忙,每天與農民工一道頂著烈日給路面灌水、搬磚頭,連續干了一周hellip;hellip;他做的還只是小事,但相信聚沙成塔的力量。
對于未來,連青龍說,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就是他現在的打算。目前,他還有個想法:結合村務,發揮自己所學。紫澤村有不少企業,他正在計劃開通一個網站,為村里的企業做宣傳。相信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他還有很多的“小事”可做。(時報記者 彭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