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彬
拾糞,對沒有經歷過的人來說,是匪夷所思的。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前后,改革開放之前,那可是習以為常的事兒。那時候,在我們鄉下很少有孩子沒有拾過糞的。
如今,我想起那段拾糞的日子,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一種淡淡的、苦苦的、澀澀的、甜甜的滋味襲上心頭。
那時實行的是生產隊,農作物是集體耕種,施用的肥料除了化肥之外,大多用的是農家肥,即糞土、糞水等。其中的糞土,即家里飼養的牛羊拉在圈里的屎尿等;糞水呢,即來自每家每戶都有的露天糞池。
當時,種植莊稼,所需的糞土及糞水,是每家每戶按人口而出的,如若沒有達到一定數量,是要扣口糧的。糞土,一般根據肉眼判斷,翻起來,發黑的,臭味濃重的為好;而糞水,有專門的測量糞水的儀器。為了讓糞水達到一定的要求,除了往糞池里浸泡植物莖藤外,還得再倒入糞便等。因此也就有了拾糞之說。
拾糞,拾的是什么糞呢?是狗屎、牛糞等。那時候,我們鄉下,幾乎家家戶戶都養狗,用以看家護院。狗多了,狗糞就多。期間,生產隊里也養了十幾頭牛,牛在外作業時就會拉下糞便。我們常常會去拾糞便,然后將它們倒進糞池里。
為了拾到更多的糞便,每天天蒙蒙亮我們就起床,要是不早起,糞便就會被別人拾取。我們一手提著糞籃,一手拿著尺把長有余的竹片,滿田地去找糞便。
鄉下很多房子散建田間,房前屋后都是田地,狗就喜歡把糞便拉在田間地頭。拉了之后,還會用后腳扒幾下土把糞便遮掩上。因此,我們一般在田邊找;剛耕種的田地,糞便顯眼,容易找。我們忙個不停,幾乎是慢跑著趕,爭取時間多拾糞。一個早上也往往只能撿到一籃糞。
提著盛糞便的糞籃,得側伸長手臂,否則,糞籃就會碰到褲腿,把褲腿弄臟。因此,提著糞便,雖然不是很重,但對我們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腳腿和臂力的考驗。
那時候,大部分家庭都比較窮,而窮孩子早當家。窮孩子就是比較懂事,懂得承擔責任,懂得為家庭分憂。因此,拾糞便對窮孩子來說也是習以為常的,也是理所當然之事兒。當時,我們都以能多拾撿糞便、多積肥為榮。有時,還會因此受到大人們的夸贊:“瞧瞧,人家的孩子多勤勞肯干呀!”
或正因此,鄉下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拾得糞便,萬事可為”。大人批評孩子懶惰,也是說:“做乞丐不會叫,拾狗屎卻嫌臭。”
現在,與我們同輩的人,有人在外發家,衣錦還鄉,卻瞧不起鄉下人,有人就會勸說,我們都是一起提糞籃拾過狗屎的人,別忘了根兒。
依我看來,拾糞并沒有什么不好,也是生活的一種歷練。只是,現在還有誰愿意去拾糞呢?這或許是時代發展使然,而我們也實在沒必要去過拾糞過日子的生活。但孩子的成長,若能有一段這樣的歷練,是大有裨益的。
現在的孩子,趕上了好日子,衣食無憂,想想我們小時候拾糞便的日子,真為他們感到幸運!不知他們能有此感否?是否感受到了生活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