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勝
家鄉風俗淳厚,節日頗多,而最令孩童們魂牽夢縈的是端午節,有吃、有穿、有玩,充滿童趣。已過中年,許多往事如過眼云煙般消逝,只有童年的端午節仍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頭。
在家鄉,端午節也稱“五日節”,不僅非常隆重,而且時間長、內容多。剛懂事時,我就學會了關于端午節的順口溜,即“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桃,初五艾”,不僅道出了時令的特色,也勾起了孩童們肚子里的“饞蟲”。節前十幾天,我們就蹦蹦跳跳地四處游唱這歌謠,掐著手指頭盼星星盼月亮盼著節日的來臨,以一飽口福、眼福。
在童年時,我家中缺糧少穿。看到大人為生計愁眉苦臉、唉聲嘆氣,我和弟弟妹妹哪敢唱這“討吃討穿”的歌謠,只把欲望深埋于心里。“可憐天下父母心”,母親貧而堅強,一向不肯在左鄰右舍前低頭認輸,她生怕我們不懂事,可憐兮兮、肚里空空出門“示眾”,砸牌子。于是,母親在節前好幾個月就省吃儉用,擠出些零碎錢,從集市上買回一些糯米及白糖,也回家炊碗糕、包粽子。剎那間,粽香四處飄溢,沁人心脾,惹得我和弟弟妹妹直流口水,圍著灶臺或燒火,或洗炊具,忙得不亦樂乎!久違的笑聲從漆黑潮濕、臨時搭蓋的小廚房里飄出,融入了鄉村濃厚的節日氣息。
不知不覺到了五月初五,天剛露出魚肚白,我們幾個興奮得一夜無眠的孩子一骨碌就起床了,挎竹籃、提鐮刀上山采集艾草、黃枝、蛋草、竹葉草等“五味草”。回家后,將它們與母親從老母雞屁股里摳出的幾個雞蛋一并放入大鍋里煮。約莫半個小時,滿屋散發著野草的芳香,母親忙端出一個大臉盆,倒出鍋里的“五味水”,從大到小按順序為孩子們洗澡,洗完又在我們的肚臍、腋窩、鼻子處擦些雄黃。隨后,我們穿上剛換洗的衣服,母親還給我們每人發了兩個用“五味草”煮過的黃燦燦的雞蛋。將蛋裝入掛在胸前的蛋袋中,昂首挺胸、左右搖擺地走家串戶去炫耀一番,那可是我和弟弟妹妹最愜意的事。每當這時,我的心中總會升騰起一股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到了晌午,我們呼啦啦一口氣吃完一碗自家制作的面條后,就一溜煙奔至家門口的小溝邊,觀看龍舟競渡。這時,水溝邊已擠滿了看熱鬧的男女老少,只見參賽的龍舟上都插著一面形似幢幡的“蜈蚣旗”,每條船上的旗底色或鑲邊的顏色各不同,以示區別。“咚,咚hellip;hellip;”競渡開始了,鑼鼓聲、號子聲,響徹云霄;舟旗飄揚,浪花飛濺,蔚為壯觀。溝面上舟似箭發,你追我趕,歡聲雷動,兩岸人山人海,萬眾歡呼,此起彼伏,呈現出一派豐收喜悅的景象。
“少年不知愁滋味”。龍舟賽一結束,端午節就過了,大人們又離家出門謀生計,唯有孩子們仍沉浸在節日的喜悅中,盼望著明年的端午節早來臨。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告別家鄉在都市工作已有十多年了,期間,生活大有改善,偶爾也出入酒家、飯店,吃香喝辣。但我永遠難以忘卻童年的端午節,我仍愛吃母親煮的雞蛋、包的粽子,期間雖苦亦猶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