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珠
公公婆婆的兒女都在外面謀生,不常回家,為了方便聯系,兒女為老人安裝了部電話,婆婆只會接聽電話,不會打電話,有事時都是公公打電話的;有時公公不在家,婆婆有事,急得團團轉,我便自告奮勇要教她打電話。
八十多歲的婆婆是我教過的學生當中年紀最大的,患有白內障,眼睛不大好使,還有輕度的健忘癥。過去因家窮,婆婆沒進過一天學校,三歲小孩都看懂的阿拉伯數字,在她眼里全成了難懂的字,文盲得徹底、正宗,一切只好從零開始。
為了教好這個特殊的“學生”,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挑燈夜戰,連續備了好幾天的課,決定采用直觀教學法。我找來了兒子的彩色筆,在卡片上寫下了0到9這十個數字。它們太抽象了,婆婆記憶起來較難,怎樣才能讓記性不大好的婆婆記住它們呢?
對了,婆婆辛苦勞作了一生,如果能把這十個抽象的數字與她看過、吃過、用過的東西聯系起來,記憶起來就比較容易了,而且也記得牢了。如此看來我得因材施教,第一得準備好卡片等教具。
第二天,我起了個大早,在特殊的教室里開始上課,這間教室內沒有小黑板、黑板擦、粉筆、課本等等,只有十張卡片和一些實物教具,當然還有一個正襟危坐的學生——婆婆。我既緊張又好笑:緊張的是能否勝任婆婆的老師,好笑的是一本正經的婆婆為了看清數字,特地戴上老花鏡呢,好可愛!
我右手舉起第一張卡片,只見卡片上畫著一個大的鴨蛋,左手魔術般地拿出了一個蛋,這就是0,它的位置在電話鍵上的第四行的中間;接著舉起了第二張卡片,您看這上面是1字,1就是一根筷子;電話鍵上的第三行的第一個數字是7,它就像勞動時的鋤頭hellip;hellip;婆婆全神貫注地聽著,還頻頻地點頭,臉上掛著謙虛的微笑,心里不由得暗暗贊嘆這個好“學生”。
為了檢驗聽課的效果,我當場打了個電話,讓婆婆在一旁觀看,接著讓婆婆馬上進入了實習階段。婆婆因為緊張,結果把話筒倒過來聽;還沒有開始撥號碼,就迫不及待“喂喂”地大叫了起來,然后,拿著話筒,滿臉疑惑地望著我:“怎么沒有一點聲音呀?”我哭笑不得,忍住笑,輕輕地提醒道:“您把話筒倒過來聽,而且還沒有撥號碼呢?!?br />
聽我這么一說,婆婆不好意思地笑了:“瞧我這記性?!彼挠沂职次业闹甘景言捦驳惯^來了,粗而短的左手食指戰戰兢兢地伸了出去,找到了這個數字,卻找不到那個數字。眼看只剩下最后一個數字,大功即將告成時,笨手笨腳的婆婆卻按錯了,只好從頭再來,她急得滿頭大汗,好像在完成一項十分艱巨的工程似的。
“我不會呀!”見婆婆打起了退堂鼓,當務之急是幫她樹立信心:“媽,您看張大媽,她的年紀比您大,現在不也學會了打電話嗎?沒事,多訓練幾次,您一定也會的?!闭f完,我手把手地又教了好幾遍,婆婆終于學會了。當電話打通的一剎那,婆婆激動得聲音都變調了,開心地笑了,臉上笑成了朵盛開的菊花。
第二天早上,我又一次對婆婆進行了強化訓練,檢查結果令人滿意,我的這個“學生”雖然年紀大,但還是挺聰明的。我真榮幸,能成為婆婆的“老師”。
特殊的師生關系,使我們婆媳的關系更親近了一步,我和她不是母女,勝似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