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臨近高考,又想起了當年“硬背”的情景,在我看來,“硬背”還是很有必要的,而隨著年齡的增大和記性的減弱,我還后悔年輕時“硬背”的太少,記的也太少了。
說到“硬背”,我十分羨慕我國著名的媒體評論人、出版人——染宏達,因為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記憶力超常。對于自己的記憶超常,梁宏達覺得既有天分,也和兒時的教育有關。
他說:“我這個記憶是私塾訓練出來的,我爺爺是私塾先生,我跟著我爺爺先讀《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然后是《增廣賢文》、諸子百家的格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hellip;hellip;完了是《古文觀止》、《詩經》、《周易》,上小學后讀唐詩宋詞hellip;hellip;”
記憶開發得早,原來是爺爺“教育有方”。爺爺要求3歲時的梁宏達就要天天背,不然就“挨揍”。他還記得,一次,爺爺讓他背《蜀道難》,沒背下來。“家里吃包子,以前吃頓包子就像是過年了,爺爺不讓我吃,讓我跪在墻角,聞著后邊包子的香味兒,讀兩遍《蜀道難》,我就背下來了。”直到現在,梁宏達還能只字未差地背誦《蜀道難》。梁宏達說,至今想忘也忘不了了。
最近,《中國詩詞大會》火了。選手們扎實的詩詞儲備量,讓很多人嘖嘖稱贊,嘆為觀止。不過,也有人認為,這種形式考查的就是選手們“死記硬背”的能力,并不能代表他們自身的文學素養有多高。對此,本屆《中國詩詞大會》選手彭敏是這么認為的。他說:“很多人會去看各種詩詞鑒賞類的書,我覺得都屬于舍近求遠。龐大的背誦量,才是學習古典文學的不二法門。也許有人會說這是死記硬背,但只有這樣,這些東西才會真正融入到一個人的靈魂和血脈深處,并且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和靈魂質地。有背誦量做基礎,再去旁及其他鑒賞和史料類的書,就會事半功倍。”
說到“硬背”,不少人或許立刻會想到學生時代的語文課,最怕看到的就是課文后面“背誦全文”四個字,而古詩詞、古文名篇一般都會要求“背誦全文”。殊不知,背誦正是提高語文水平、古典文學修養的基本功。沒有背誦做基礎,何談其他?
基本功這件事情,對于一個人來說其實很重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基本功之上。
我小時候經常利用早上,走出室外,在鄉村的小山坡榕樹下背誦語文、政治、英語單詞、數理化公式、唐詩宋詞等等,到了現在,我還喜歡背毛主席的詩詞hellip;hellip;不僅增長了知識,還豐富了語言表達,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大好事。
然而,生活中迅速變化的社會現實,使得焦慮于被時代淘汰的人們,常常忙于追趕變化,而無暇顧及其他。但是當我們驀然回首,審視所走過的那些路時會發現,若是做好了知識的長期沉淀和技能的扎實積累這樣的基本功,便能“以不變應萬變”。
其實曾經的我,看到“背誦全文”四個字也是極為發怵的。可奇怪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尤其是喜歡與文字打交道后,我越來越能感受到當初那些“背誦全文”給自己帶來的益處。只是后悔,當時為什么沒有多背誦一些呢?
故此,奉勸即將上陣的莘莘學子們,多些“硬背”,或許能考出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