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源霞
清明快到了,有關(guān)這方面的消息也多了起來,有的提倡低碳清明,有的呼吁厚養(yǎng)薄葬,這些都沒有錯。但在我看來,清明應(yīng)該是一個緬懷先人,繼而“論孝”的日子。
記得有一年的清明節(jié),一個同宗的族人從外地回來給先祖上墳,為了招待族人,我從菜場里買回了一些黃鱔。沒想到,族人看著黃鱔,卻淚水長流,在我們的追問之下,便講了一個關(guān)于黃鱔的故事。
說是有一個人在黃鱔上市的時候,從菜場里買回了一條煮湯喝。那人聽說黃鱔整條放進鍋里煮著最鮮,于是將黃鱔洗干凈,再加上姜、蒜、鹽巴等佐料,便放進鍋里。時間差不多的時候,那人揭開鍋蓋一看,頓時驚了,黃鱔在鍋里成了一個弓形,頭和尾在鍋里,肚子卻是高高在上。那人覺得稀奇,于是用刀將黃鱔的肚子剖開來看,里面竟然滿滿的都是魚籽。
“這些魚籽就是它的孩子,它到死都要保護著它們。”族人吁唏地說。他更感慨自己年少輕狂的時候,沒少讓他的母親操心,等他有所成就時,母親卻已經(jīng)先去了。
族人盯著滿盆的黃鱔說:“以前我沒把清明當一回事,總是給點錢,讓兄弟們代我燒點紙錢,可自從聽了這個黃鱔的故事,每年清明我都要回來。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啊,父母親對于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而我,卻永遠地失去了。”說完,族人再一次泣不成聲,我們在一旁聽了,也是熱淚盈眶。
想起族人說的故事,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同時慶幸,還好我的父母安在,還好我還有機會奉養(yǎng)他們。那個故事讓我明白了,清明節(jié)不僅僅只是緬懷先人,更是提醒我們,對還健在的長親們要有孝心,要懂得養(yǎng)親,更要敬親,好讓他們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