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在我小時候的記憶中,補鍋匠是個技術含量很高的行當,他們除了補鼎、補鍋、補面盆以外,還兼有一手傾銅瓢(煎匙)的好手藝。他們肩上挑著補鍋擔子,腰間圍著油黑油黑的篷布圍裙,手里搖著幾片串在一起的鐵片,發出“嚓、嚓、嚓”的響聲。他們穿街走巷,游村過戶,大聲吆喝著:“補鼎補銑鍋哎,補鼎補面盆哎。”每次吆喝聲都是拖著長長的尾音,到處兜攬生意。
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每家每戶都有一大一小兩個鐵鍋架在灶膛上,這鐵鍋人們叫它鼎。鐵鍋不是不銹鋼、合金等材料制成的,而是用生鐵鑄成的,因而比較脆,加之當年灶膛里燒的都是各種柴草,不幾天鍋底就積了一層厚厚的鍋灰,影響熱量的傳導。要除掉鍋灰,就要把鐵鍋扣在地上,用鋤頭把鍋灰刮掉,所以,鐵鍋容易破損。那時候的老百姓難免囊中羞澀,誰都不會把稍有破損的鐵鍋一扔了之,通常都是補了又補。因此,補鍋成為不可或缺的行當,深受千家萬戶的歡迎。
補鍋是一些人賴以謀生的技藝,這行當曾經紅火一時。大街小巷不時能聽到補鍋匠的吆喝聲,通過聲音的大小,你完全可以判定他與你距離的遠近。只見補鍋匠從街頭挑著補鍋擔走來,擔子里裝著火爐、風箱、木炭、小坩堝(是用來裝鐵水的,一般是用耐火泥做成)、廢銅、銑鐵等材料和小鐵錘、小鐵勺工具。
誰家的鼎破了,就叫住他,他就尋個合適的地方放下擔子,先查看要補的鼎,雙方討價還價后,就開始干活。先用一尖嘴小鐵錘在破洞口輕輕地敲打,把四周的污垢和爛鐵敲掉。接著,架起爐子,師傅把風箱口連好火爐后,就會將一個如小碗般大的小坩堝立在火爐中心,四周放入焦炭。補鍋匠把自備的碎生鐵片放進小坩堝內。一切安置好后,啪嗒啪嗒地拉起風箱,做到不快不慢而且均勻有序,紅色火苗也變成一片藍色火焰,在熊熊爐火上、坩堝中,生鐵片則開始熔化。
補鍋匠便扒開爐中小坩堝的小蓋,舀一小勺鐵水,小心地放到加有草灰的濕厚布上,緊接著便把鐵水從鍋底的爛眼往上送。
鐵水珠冒上來后,師傅便用沾有粥之類的布團,麻利地把鐵水珠壓平。隨著青煙冒起,補鼎就這么一眼接一眼地進行。鼎補好后,還需用稀飯涂抹,目的是使之迅速冷卻,這樣會使鼎更密實耐用。
那些年,古鎮上有一個補鍋匠,40來歲,中等身材,清瘦單薄,開口說話是地道的仙游地方口音,常把“非常厲害”講成“進斗蓋靚”。由于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和爐火的炙烤,皮膚黝黑黝黑的。他手藝精湛,生意特別好,不論是大鼎、小鼎、銑鍋,只要交到他的手上,轉眼間便會補好。特別是破洞較大的鐵鍋,他會反 復補上兩三次,然后用銼子把鼎底銼得平平整整,再用砂布擦擦,把水倒在補過的破洞處,水不再往下滲,鐵鍋就補好了。
人們都知道補鍋匠還有一手絕活,那就是面盆底漏了,他會做個木頭底換上。兩種不同材質的東西要做得天衣無縫、滴水不漏,那才真叫絕活。那時候,不少人家還使用銅面盆、銅瓢、銅煎匙(鍋鏟)等生活器具,這些器具破了或壞了,就需要修補或翻新。補鍋匠都有一手傾銅瓢(煎匙)的好手藝,若是遇到人家需要新制或翻新,他就會用所帶的廢雜銅用小坩堝熔化,把銅水倒進模子里來翻新。
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場上各式各樣的炊具一應俱全。人們對破了的鼎、鍋再不會補過再用了。幾十年前補鍋這行當已成了“絕唱”,人們再也聽不到補鍋匠走街串巷的洪亮吆喝聲。當年補鼎、補銑鍋、補面盆、傾銅瓢的那段歷史,卻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