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記憶中,我當兵的第一年,是1983年,當時我分配在省內連江縣官頭鎮長門這個地方。部隊駐扎在閩江口畔,這里曾是清朝馬江海戰的主戰場。那時,部隊文化生活比較單調,我所在的連隊配發的一臺上海生產的“金星”牌彩色電視機,成為我們主要的精神寄托。盡管白天部隊訓練很辛苦,也很累,但到了晚上,一個個戰士就來了精神,吹哨、集合、整隊、點名、唱歌、進場、放凳子、坐下、看電視,就是放凳子,也是統一下口令,一個聲音著地,真是擲地有聲。每周都周而復始、循環反復地組織觀看新聞聯播和電視劇,大家也樂此不疲,習慣成自然。有的戰士看到喜劇片中的人物對話和形態時,便會開懷大笑,把在軍營的拘謹、在野外訓練的艱苦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煩惱等都拋到了九霄云外。激動的時候,有的戰士都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這時,坐在旁邊的戰友就會友善地提醒其坐下,不要擋住后面觀眾的視線。有時候,看到電影中的小姐落難,悲腔唱起,真誠的情感,引起共鳴。演唱到動情處,觀眾一片唏噓、啜泣,哭得眼睛發紅。而到了晚上九點,就要停止觀看,準備洗漱,九點半熄燈就寢,這是雷打不動的規矩,大家也習以為常。然而,也有特例,比如,大年三十的“春晚”這頓豐盛“年夜飯”,部隊允許戰士們把節目看完(個別站崗放哨的除外),盡情享受這難得的文化大餐。
“春晚”給了我們太多難忘的回憶,有快樂,有驚喜,有感動,更有回想。許多精彩的節目深深映入我們的心底,即使過去多年,也依然記憶猶新,哪怕是一段旋律、一句臺詞、一個造型,都能成為一幕幕美好的回憶hellip;hellip;
我特別喜歡“春晚”中的小品類節目,如《相親》《打撲克》《如此包裝》《一句話的事兒》《今天的幸福》《我忍不了》等,過目不忘,回味無窮。幾乎每年的“春晚”都會有一個或幾個令人難忘的節目。這些作品里有扎實的喜劇技巧,有對現實生活的真切關照,有對不良現象的調侃諷刺,也有對人情冷暖的生動詮釋。我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將身邊的人,將身邊的事帶入這些作品中,似曾相識的場景,同樣的尷尬鬧劇,或許真的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細細地比照反思,收獲的不僅僅是捧腹大笑,更是共鳴后的會心一笑,以及給人以哲理般的啟迪。
作品取之于人民,奉獻于人民。好的作品,往往來自于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和認真思索。回顧這些“春晚”上的小品,莫不如是。如今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狀態使人們對“笑”有著更多的期待,緊繃的情緒需要尋找一個宣泄的出口,這或許也是當下喜劇影視、喜劇類綜藝火爆熒屏的主要原因。只是,回頭看近幾年市面上的一些喜劇作品,堪稱佳作的實在是寥寥無幾。華麗的包裝很多,優秀的故事很少;耍寶搞怪、隔靴搔癢的很多,真正讓我們產生共鳴,感受到智慧、幽默的很少。說到底,問題的癥結還在于創作者接地氣不夠,對百姓生活的疏離,對現實社會缺少真知灼見,缺少發現生活之美和現實問題的眼睛。這就需要創作者進一步地深入一線,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多挖掘、創作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精作品、優作品,來奉獻社會,奉獻人民。
我由衷地祝愿“春晚”這頓“年夜飯”能越辦越紅火,越辦越精彩,越辦越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