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珠
請您先猜個謎語:一個娃娃小不點,一件紅襖身上穿,香火把它辮子點,大叫一聲飛上天。聰明的您,馬上就能猜出來了,對,謎底就是:爆竹。
燃放煙花爆竹是兒時春節中最為傳統的慶祝方式,是最具有過年味道的標志。有了春節,生活就不再乏味,人生就有了意義;有了春節,回家就有了理由,喝酒就有了年俗主題。兒童似乎就是為了春節而活著,春節是兒童喜樂人生的大舞臺。
小時候,盼星星盼月亮地盼著春節腳步的臨近,我經常纏著大人追問,再過多少天才過年呢?
過去之所以眼巴巴地盼望著春節的來臨:一是有好吃的,可以解解饞;二是還能得到少則幾毛,多則幾元的“壓歲錢”;三是可以放鞭炮,聽著噼里啪啦的響聲,看到火光四射的鞭炮真過癮??!
我們把用壓歲錢買來的成掛的鞭炮小心翼翼地拆開,一個一個地燃放,這樣就可以“細水長流”了。由于鞭炮少,燃放時我們倍加珍惜,愛做惡作劇的我們有時故意把點燃后的鞭炮偷偷地扔入正在打牌的人群中,看到大人們受到驚嚇的樣子,我們得意得手舞足蹈;有時,我們甚至會把鞭炮悄悄地扔進某戶人家的雞窩中,看著雞鴨驚慌失措得像無頭蒼蠅似的到處亂飛亂跳,我們開心得拍掌大笑;有時,男孩子還會把鞭炮插在糞便上,隨著四處飛濺的糞便,一陣臭味撲鼻而來,我們尖叫著作鳥獸散hellip;hellip;
快樂的日子總是很快就過去了。不久,口袋里的鞭炮全部燃放完了,怎么辦?為了解決鞭炮短缺的問題,在除夕夜晚和正月初一凌晨,我與年齡相仿的小伙伴們三五成群,循著鞭炮聲一涌而入到左鄰右舍的房前屋后,鞭炮“噼啪”一陣子過后,硝煙尚未散盡,膽子大的小伙伴便開始沖鋒陷陣,彎腰躬背眼疾手快地從“一地紅”碎鞭炮紙中尋找啞炮,像搶錢似的。一陣子忙亂之后,又迅速地朝下一家門口跑去,有的小伙伴還打著手電筒尋找啞炮,忙得整夜都不睡覺,樂此不疲,收獲頗多。待到初一上午再相互炫耀誰撿的啞炮多,誰就會迎來其他伙伴羨慕和嫉妒的目光,因此,撿得多的小伙伴,特別有成就感。有的啞炮信子十分短小,僅僅露個頭罷了,燃放需要一定的膽量;有的連個頭也見不著,也被我們當寶貝似的,舍不得扔掉,拿回家放在太陽底下曬干,然后將它們小心翼翼地剝開,把里面的火藥當顏料在地上畫畫,畫完后再用火柴點燃火藥,“嗤”的一聲,火藥的燃燒是多么美麗!哪怕只有一瞬間。有時,我們還把啞炮用石塊或者錘子砸,也能聽到一聲爆響。
第一次放鞭炮的一幕至今還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令我終身難忘。我拿出一個炮,學著大人的樣子,左手拿著一炷燃燒的香,右手拿著一個炮,戰戰兢兢地把它們同時往中間移,看到炮捻子冒出“嗤”的火星,就迫不及待地鉚足勁兒往外扔,捂著耳朵逃之夭夭了。等了許久,沒有聽到期待的爆炸聲,我傻乎乎地跑到炮落地的地方想看個究竟,貿然撿拾,可是剛剛拿到手中,鞭炮頓時炸響,好像故意與我作對似的,手指一陣陣生疼,好像撕裂一般。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把手慢慢地攤開,見到五根手指都還在,我松了一口氣,它們已被火藥熏得焦黑,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心有余悸。
每當回憶起童年春節放鞭炮、拾鞭炮的情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那一幕幕幸福的往事永遠留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