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莆田傳統年俗中,進入臘月二十就算開始過年了。從小年到大年,再到正月十五,雖然不同地方的習俗有些差異,但無一例外地充滿了莊重的儀式感。不管人在何方,過年都要回家與家人團聚。
還是爆竹煙花、大紅燈籠hellip;hellip;
數千年來約定俗成的團圓、守歲,
暫把勞累擠走,且將歡聚盛滿。
還是佳肴盛饌、美酒佳釀hellip;hellip;
雖說現在正月初一拜年依然,但不像從前那樣挨家挨戶串親戚般熱鬧。現在串門拜年越來越少了,發微信、搶紅包成了拜年重頭戲,新潮的老年人也用微信給晚輩發紅包。
記憶中的年味兒,“掃巡”、祭灶公、做紅團、祈年、圍爐、穿新衣、放鞭炮、貼對聯、掛燈籠、守歲、過大年hellip;hellip;當這些年俗在過年中悄悄退卻之際,莆田的鬧元宵活動卻正入佳境。
“節到元宵興倍生,普天人共樂升平。有樓紫陌繁華盛,燈火輝煌不夜城。”這是竹枝詞《元宵》中描述莆田元宵盛況的句子。古往今來,莆田元宵節盛況賽過春節,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元宵期間,無論是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還是在民風古樸的鄉村,無論是在偏僻的山村,還是在沿海漁村,隨時可遇見長長的鬧元宵隊伍和形式不一的慶祝場面,勤勞智慧的莆田人民用獨具特色的民俗詮釋了他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期盼。
莆田元宵期間,家家戶戶紅燈高掛,戶戶彩旗飄揚,擺齋果,設案桌。地域的不同,供品也各有特色。在黃石鎮江東村浦口宮,人們會用桔子疊起高塔,象征吉祥如意,寄托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在涵江延寧宮,人們會壘起蔗塔,寓意生活甜蜜,祈求幸福安康;在城區東里巷內的黃滔祠,人們分別搭起南瓜、肉糕、漳桔“三塔”,祈禱全族子孫興旺發達、大吉大利;在涵東霞徐順濟廟,人們則會制作直徑88公分的大紅團,紅紅火火鬧元宵hellip;hellip;
在近一個月時間里,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以不同形式鬧元宵,爬刀梯、打鐵球、擺棕轎、皂隸舞、“紅盤”出游、“廿六跑”、點燭山和燭船hellip;hellip;民俗活動既豐富熱鬧,又生動有趣,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是全國最具特色、跨越時間最長的“狂歡節”。活動豐富多彩,萬人同樂。元宵活動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個縮影,其中不少民間工藝和民間習俗已被收入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莆田各地的元宵節雖然時間、內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主要以菩薩巡游為主,均體現“以神為主,神民同樂”的基調,農村尤為突出。每個行政村都建有一個社,供奉的社公被稱為“尊主明王”;而每個行政村下轄的自然村則叫做“境”,各境亦有著各自的守護神。在元宵節,各村各宗族圍繞各自的村社鬧元宵,為期一般三天。鬧元宵,根據規格大小,它可分為“元宵”和“總元宵”。元宵即各境民眾抬出菩薩繞境出游,等各自忙完各境元宵后,再聯合起來大鬧一次,稱“總元宵”。
元宵節在莆陽大地處處相當熱鬧,十五前后最濃烈最熱鬧,每天都有不同村莊、不同姓氏宮社鬧元宵,隊伍少的數百人,多的千人,男女老幼以各種不同著裝打扮齊上陣,行儺隊伍鑼鼓喧天,穿插放焰火,節目豐富多彩。
根據莆田各地的元宵活動內容和習俗特色,可再分為“總元宵”和“媽祖元宵”兩種,“總元宵”有馬隊、妝閣、彩旗隊、十音八樂、舞龍戲獅等特色民俗表演,也被稱為“出游”。“媽祖元宵”主要分布在莆田沿海及海島,以各媽祖宮廟為出游單位,其中湄洲島的鬧元宵活動,就是最具代表性的。
莆田元宵巡游時間又有著日游和夜游之別,元宵期間,所屬村的宮社張燈結彩,擺齋果,設“宴桌”。在白天,行儺隊伍鳴鑼開道,高舉彩旗,一路上鞭炮聲陣陣、鑼鼓喧天、樂聲悠揚,行儺隊伍氣氛熱烈。家家戶戶門前擺設香案,焚香放炮,化“貢銀”,燒柴草。元宵夜,游燈、舞龍戲獅、演戲酬神、吃戲飯、放焰火等。不同宮廟習俗活動形式各異,體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
在莆田,人們談到元宵時,總離不開“游燈”這個話題。元宵當晚,各家各戶都會手執木棍,肩扛排燈,按順序把燈依次排好,在宮廟前集合,而后在龍頭燈的引領下,抬燈巡游,仿佛是一條長長的“燈龍”在村間小道上盤旋游動,穿行于鄉村阡陌之間,場面甚為壯觀。繞境一圈,這一元宵習俗稱為“圈燈”或“游燈”,“游燈”所經之處,家家戶戶燃放煙花,震耳欲聾的煙花也照亮了整個村莊,把元宵活動推向最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