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長年遠離故鄉的游子們在讀到清朝蔣士銓《歲暮到家》一詩時總是感慨萬千: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舊時日子過得很艱難,過年像過關一樣。有對聯為證:年年難過年年過;事事無成事事成。中國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是掃塵日,塵與陳同音,掃塵有除陳布新、期望新年安康之意。據說《呂氏春秋》里記載掃塵起源于堯舜時代。西方也有掃塵,稱為SPRING CLEANING,字面直譯是春季大掃除,通常是在新歷三月份。而咱們莆田百姓一般是選擇農歷十二月初的某個日子,認為比較吉利,定為掃塵日。我家是從農歷十二月初十開始掃塵的,這一天又是我母親和我二女兒的生日。掃塵無比重要,我妻子總是學著民諺說:“有歲無歲,掃塵做歲。”莆田話里做歲就是過年的意思。
我祖母纏足,總會在掃塵日指點我按照她說的順序把四位菩薩名字寫在一塊方布上,換去神龕里的那塊舊的:中間是觀音大士、關圣帝君,左邊是魯班先師,右邊是福德正神。菩薩也會蒙塵失色。打我記事起祖母雙目失明,所以不曾參與掃塵,但是我母親和妻子一直繼承著祖母之前的掃塵傳統。先是讓我把一束干凈的早稻草和十二枝蘆葦捆扎成一把掃帚,安裝上一丈多長的竹竿作手柄。如果是閏年,就得用十三枝蘆葦,代表這一年的十三個月份。據說早稻草和蘆葦能夠驅邪。期間,不單單是認認真真地掃塵,當天的晚餐一家人還得吃長壽面,希望掃除晦氣之后長命百歲,福氣長存。掃塵這一天如果說不吉利的話還會被母親訓斥的。
掃塵最怕天寒地凍天氣。母親掃塵時,我父親和我兄弟姐妹常常都會主動幫忙。我妻子掃塵,我和女兒們也不敢閑著。這一天我們打下手的都累成狗了,鼻涕都沒空擤,更不用說母親或是妻子了,總是凍得鼻子紅手指紅,累得直不起腰來。
農歷臘月二十六、二十七開始,大家就忙碌地準備過年了。那時候經濟拮據,難得備辦一點點年貨,家家都盡量加工土產做過年食品。線面、豆腐、糯米紅團、綠豆紅團,地瓜面粉做的起酵紅團是最流行的年貨。除夕晚上如果能夠有一點肉、一點海蠣,那算是相當高級的晚宴了。
到了除夕這一天的凌晨一兩點鐘,有的是三、四點鐘,家家戶戶都開始辭年祭祀,鞭炮聲此起彼伏,最是熱鬧。很多孩子為了起來看祭祀,便會央求祖母或母親把他們從睡夢中拉起來,但是我家族的傳統不一樣。據說我曾祖父的祖父一直很窮,有一年到大年廿九還沒有弄到買年貨的錢。大年三十早上,他早早的又出去,到河里去撈土蝦,這是一種比河里的蝦小得多的河蝦。下午才賣了土蝦,弄到一點點錢,趕緊去備辦了些許年貨,又趕回家來,三、四點了才進行辭年祭祀。想不到這位勤勞的高祖第二年就發了財,從那年起,我們家族就在除夕當天下午的三、四點辭年祭祀,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除夕晚上一家人圍爐吃晚宴之后,舊時是聊天,后來有了電視就看電視。最令人感動的是,我的母親和妻子都秉持我祖母的傳統,圍爐之后,她們沒空聊天看電視,而是把灶里的紅木炭用炭灰焐著,慢慢燃燒,讓木炭能夠一直燒到正月初一早。然后是掃地,但是沒有把垃圾掃起來倒掉,而是攏到每一個房間的門后,因為有一句諺語叫“誰家門后沒垃圾”。正月初一那天是不許掃地的,寓意是家家戶戶都有不順利或不光彩的一面,但是我們還得與垃圾和諧共處,把日子熬下去。
掃完地之后,她們還要做一件她們認為非常重要的事情:把寫春聯剩下的紅紙剪成條狀,給桌子、椅子、碗櫥的一條腿,還有掃把、畚斗、水缸都貼上紅紙條。接著是給象征聚寶盆的水缸注滿水,放進硬幣作為給水缸的壓歲錢。最后還不忘給家里喂養的母豬一個紅團吃。我妻子有一句經典的話:“三十暝了,桌椅碗櫥水缸還有牲畜也要團歲!”莆田話說團歲,就是團圓過年的意思。在祖母、母親和妻子三位女士眼里,桌椅們和豬狗們都需要過年的祝福。
我們家沒有守歲的習慣。祖母、母親和妻子這一天已經累得夠嗆了,做好這一切之后,腰背肩膀在酸痛,但是她們心里又在忙著盤算明天早上,也就是初一早,怎么祭祀,怎么煮長壽面hellip;hellip;
又是一年春節時,祝福故鄉和全天下的女士們,祝福故鄉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