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落后,我國的許多商品都要依賴國際進口。老百姓總是喜歡在這些漂洋過海的商品前面加上一個“洋”字,比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布、洋酒等。
兒時,我生活在農村,接觸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洋火和洋油。
在今天看來,一盒火柴似乎是一件毫不起眼的東西,而那時國內供應不上,需要大量從國外進口。一根小小的火柴,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系著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每天燒火做飯,需要用火柴點火。每晚照明點燈,也需要用火柴引燃。盡管那時一分錢就能買到兩盒火柴,但人們的生活十分貧困,常常為了節約一根火柴,而跑到鄰居家去引火。
洋油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那時農村還沒有電燈,晚上照明全靠這洋油。盡管那時我們國家也能提煉煤油,但產量遠遠跟不上人們的需求,而且質量也不如國外的好,因此人們大多使用的還是進口的煤油。煤油照明,燈光昏黃暗淡,伴有濃濃的黑煙,還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氣味。盡管如此,很多的家庭還是很難用上洋油,為了省錢,不得不很早就上床睡覺。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大批的民營企業如雨后的春筍拔地而起,中國制造隨之唱響大江南北。不管是石油化工、汽車通訊、電力設施,還是日用產品、家電家具,都能獨立制造,達到供過于求的地步。慢慢地,老百姓發現,其實中國制造的產品并不比洋貨差,也不比洋貨的檔次低,于是人們的目光紛紛轉向了中國制造,洋貨漸漸淡出了老百姓的生活。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對各種商品的稱呼發生了改變,不再稱洋什么,而是直接稱商品本身的名字,比如火柴、煤油、棉布、自行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