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來森
我參加高考,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社會經濟仍屬于計劃經濟時代,社會人群分為兩大類: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即所謂的“吃商品糧”,是農業戶口無法比擬的。所以,對于作為“農業戶口”的農家子弟來說,“非農業戶口”是一個極大的誘惑,而考大學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直接的途徑。時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真是一個再恰當不過的比喻了。后來,看《藝術人生》訪談節目,訪談對象是劉歡,劉歡的老師說當時的高考錄取率是百分之一點八,而我恰與劉歡是在同一年高考的,競爭之激烈,就可想而知了。
那時,正式高考前,還有一次預選(初選)。我有幸通過了預選,從預選到正式考試,大約還有一個月的時間。這一段時間,我記得是比較輕松的,上、下午上課,其余的時間自由安排。我總是早晨四點半起床,在操場上跑幾圈,然后拿上一本書或資料,選擇一個地方坐下來背誦。課外活動時間,大部分學生還會呆在教室里學習,這時,班主任就會拿上教鞭,到教室里“驅趕”,要同學們到操場上去運動。老師那種假裝生氣的樣子,那種出自本心的關心和呵護,至今想起,還讓人感動得落淚。不像今天的學生,一天到晚,被關在教室里硬讀hellip;hellip;
考試前的六、七天,就完全自由了。學校院墻東,有一片樹林,我和幾個同學,每天都會翻過院墻,進入樹林中,躺在樹下背誦。累了,就睡一會兒。一覺醒來,樹影斑駁,花花搭搭,甚是迷離。然后,再記憶、切磋,有時還會停下來,捕捉樹上的鳴蟬,疲勞,就在蟬聲里,悄然隱去。
那時,真的不以讀書、考學,為累、為苦。
考試的過程,與今天無二。只是,那個時候,很少有考場作弊的現象出現。考場上,只有兩名監考老師,一前一后坐著,沒有任何監控設備,大家兀自默默地答卷hellip;hellip;收到考取通知的 這一天,我急匆匆地跑回家,家里卻只有年邁的奶奶。我氣喘吁吁地說:“我考上了,我考上了!”奶奶不明白:“考上什么了?這么急。”我說:“奶奶,我考上大學了!”跟著,奶奶又問了一遍,竟然迅疾淚流滿面,喃喃道:“我孫子考上了,我孫子考上了hellip;hellip;”我從來沒有見過奶奶這樣幸福地流淚,留下這樣幸福的淚。
二十多年過去了,那一年的高考,改變了我的命運,也給我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記憶。回憶著,咀嚼著,快樂著。我現在,也在教參加高考的學生。我總覺得現在的學生,學得太苦、太累。若干年后,當他們在回憶自己的高考的時候,不知道還有沒有快樂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