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朗
如果時光回到一百多年前,那最突出的情境是:人人頭上留著辮子,見了面就拱手作揖或磕頭;再往前數千年,人們鉆燧取火,用刀在龜甲上刻畫文字hellip;hellip;百年千年相去太遠了,追溯超過生命長度的時代和人事,沒有切身感受。十年廿年似乎又短了些,但物換人非,也有幾番新。
回過頭去看上世紀90年代,像看一件樣式稍為落伍、顏色還有七成新的衣裳。
我在大學里最初使用的是386電腦,沒有鼠標的,操作起來不便利,大塊頭顯示器,慢,經常死機。那時網絡還未興起,沒有論壇、QQ和博客,大家心里的思想感情找不著地方及時渲泄,只好用筆寫在桌面上,美其名曰“課桌文學”。早期鄉下電話還不多,我每次打回家去,接到的人都要用高音喇叭叫,隔著千里長空等了半天,才聽見父親那熟悉的氣喘吁吁的聲音。接著BB機盛行起來,很多人都別著一只在腰間,“B、B”聲一響,馬上像內急要上茅廁一樣去找公共電話復機。在靠近2000年的時候,我有了第一部手機,是香港的姐姐送給我的,小烏龜一樣的外形。我不敢多打,因為電話費很貴,而且接進打出都要掏錢hellip;hellip;
上世紀90年代最大眾化的娛樂場所是鐳射投影室,不分晝夜地放映香港警匪片、言情片,很多是盜版的。通俗和精彩,直接刺激感官,“無厘頭”引人發笑是港產片的特點,從那時起,我們的生活不那么需要文藝和含蓄了。卡拉OK也漸漸興起,可以讓所有五音不全的人粉墨登場,對酒當歌,直抒胸臆,無論走調千里或口出獅子吼音,皆無禁忌。至于舞蹈,“的士高”取代了快三慢四等莊重典雅規范的交誼舞,其令人趨之若鶩的魅力在于“不會跳也能跳”——只要四肢健全。在舞池里,一群青年男女伴著振聾發聵的音樂聲伸臂扭腰擺臀,以發泄苦悶驅趕寂寞釋放壓力——這是一種撫慰內心的最簡捷直白的方式。
戴一副蛤蟆眼鏡,自我感覺瀟灑,這也是從電影里學來的,漸漸成了一種不可抑止的潮流。除了黑色的,還有粉紅色的、褐色的、黃色的,大框,女孩子經常把它架在額上發際,這更時尚。每個年代,人們都注重在頭發上折騰,燙發流行的時間很長,接著出現染發,最初只是染成金黃色,隨后紅、棕、紫乃至白色都出現于街頭,看起來像鸚鵡。負離子直發是2000年之后才風靡起來的。服裝方面,牛仔褲已大行其道,并大膽著手在膝蓋那里挖個洞或打個補丁,褲形以寬松為主,喇叭褲漸漸退出了舞臺,而韓版修身的還未面世;西裝的紐扣數變成了三顆;女性T恤最后趨向無袖。這時候,一些服裝專賣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于商場,著裝的品牌檔次成為人們身份和品位的主要標志,與便宜的“地攤貨”分化為兩極。行李袋也從手提式的演變成滑輪式的,拖著走路,神氣了很多。
1990年,深圳開了全國第一家麥當勞。沒過幾年,它和肯德基等洋快餐在各大城市里遍地開花,大受青年男女和小孩的追捧,這是一種吃的時髦。人們吃得飽吃得好了,于是就講究情調。西餐廳、咖啡館、茶莊等不斷出現于都市,與傳統的中式酒樓、大排檔相比,前者側重于追求食物色香味之外的一種人文氛圍。家里不煮飯,出去下館子,變得尋常。若在上世紀80年代,煮一碗面條,臥兩只雞蛋,上面撒一小把蔥花,那就感覺很溫暖和滿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