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玉
過去,莆田人有一種習俗,每逢家中來客,主人都會熱情地端上一碗壽面款待,我們稱之為“點心”。
我六歲那年的一個冬天,在外地工作的表舅第一次來我家作客,在那極其貧困的年代,母親拿不出什么好東西款待表舅,只是按我們山區人的習俗,去地里割了幾根韭菜,再煎上一個自家母雞下的蛋,做了一碗壽面。
母親在廚房里煮面,年幼的我開心地在廚房里竄來跳去。按照慣例,我也能吃到幾口壽面,這可是難得的機會。這種“點心”, 我們一年難得吃上幾次,只有過年過節才有。
母親把韭菜煮好放在碗底,把蛋煎得薄薄的,用刀切成一小條條放在壽面上,做“點心面”。我趴在灶頭,看著母親盛裝這碗面,垂涎三尺。
母親端著壽面去客廳待客,我緊巴巴跟隨其后。
表舅在“八仙桌”前吃面,無知的我就竄到桌旁,踮起腳尖,雙臂撐在桌上,兩眼直直地看著。
“過來,媽有話跟你說。”母親發現了我的行蹤,要我離開。
“嗯!來了,”我頭也不回地答著話,身子卻一動不動,還在桌前看著。
“聽見了沒有?”母親再次叫我,聲音稍抬高了點。
我不情愿地挪動著身子,眼睛卻始終沒離開那碗面。“好好呆在一旁,等下表舅吃不完就給你吃,不然等下不給你吃。”母親把我叫到一旁哄著。
這下,我不敢再靠近桌子,只能呆在客廳的一角落,咽著口水看著表舅吃面。“為何表舅還不說吃飽了呢?”表舅每吃一口,我心就會抽痛一下。當碗里只剩下幾口面時,我的心急得都快蹦出來,他怎還不停下筷子?“媽!點心他都吃了啊,沒了hellip;hellip;”我看著表舅把最后一口壽面(線面)塞進嘴里放聲哭了起來。
當年,我們這里有個習俗,客人吃壽面時,不會一碗面全吃掉,會留一半,說是以表示客人對主人待客的滿意。我想:這其中更主要是因為當年生活太苦了,壽面可算是“美味佳肴”,也得給主人孩子留一口吧!那時,大人煮面時都舍不得多下點面,孩子們要吃,還得等著客人吃剩的那一份。
我表舅從小在外地長大,不懂得這種習俗。
現在生活好了,我們家鄉的這種風俗,早已是塵封的往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