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悅
最巴望過年的,莫過于童年。在我的記憶里,家鄉的新年從臘月底就拉開序幕,一直持續到元宵節。這期間,高潮是除夕。
除夕的晚飯是一年當中最豐盛的。當我們兄弟姐妹開吃時,只有母親,還在灶臺上忙碌。這天吃飯是沒有任何禁忌的,可以隨意揀菜而不會被父母罵。吃完飯,我們跑出去看小伙伴,才知道家家都是一樣的,整個世界變得喜氣洋洋的。
回到家,父親笑瞇瞇地從口袋里掏出嶄新的票子,給了我們每人兩元的壓歲錢。拿到壓歲錢的心情是無法形容的,要知道當時我們全學期的學費,也只有兩元錢。而在除夕的這天晚上,我們一下子就擁有了。母親也沒閑著,給我們每人一個紅紙包。里面當然不是錢,而是年糕。一片一片地粘在一起,吃的時候一片一片撕下。一年只有這么一次,誰也舍不得一次吃完。母親邊發糕,邊叮囑,過年了,不能亂說話,說好話,一年就天天都是這樣的好日子。實在想說話時,就吃年糕。母親滿臉虔誠,那是在困苦里對生活的期望。
那時,我們家還有一點特色,那就是發壓歲書,這是父親的獨創,因為全村識字的人沒幾個,父親是公認的知識分子,雖然他初中都沒讀完。我們兄弟姐妹四個,每人兩本。是什么書呢,就是當時最流行的小人書,是父親以五分錢一本的價格租來的。我們兄弟姐妹后來都愛讀書,跟這個不無關系。我們村,最早跳出農門的,就是我的大姐。后來,我們都相繼通過讀書,走出了家鄉,生活在不同的城市里。只有父母,依舊生活在老家。
現在,過年我也給孩子壓歲錢,可是,怎么也找不到童年的溫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