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
過年是春節的俗稱,傳說在遠古時代,夏時“年”叫歲,周起才叫年,谷子一年一度地熟了,最初“年”是以農作物的生長成熟時間為周期。《禮記·月令》上說“天子祈谷于上帝”,即天子率領公卿,做期望五谷豐登的祈天活動。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形象,是收獲的象征,這便是“五谷熟曰年”。
小時候,我最盼望的就是過年了。在我的眼中,那時過年就是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有鞭炮放、有壓歲錢hellip;hellip;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用品的豐富,過年的滋味在人們的意識中卻越來越淡了。如此這般,我便十分懷念起童年時過年的情景。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那會,一進入十二月,家里就開始掃房。掃房的時候,父母總是用頭巾把頭包上,敞開窗戶,用新笤帚掃去房梁上的蜘蛛網和犄角旮旯的灰塵,然后將舊棉被撤掉,換上新的hellip;hellip;
隨著“年”的一天天臨近,年味也一天比一天濃起來。大街上便不時響起升空炸響的鞭炮聲,清脆悅耳。過年時,我很喜歡燃放鞭炮,用一條細長的小木棍兒挑起一端,站在院子中央,用火柴把最下面的一粒點燃,噼噼啪啪的聲音就從棍子的震動中傳來,震耳的余音尚未散開,空氣里就已彌漫起了濃濃的火藥味。在煙氣散開后,我常常會在滿地的炮屑里,小心地撿拾那些啞炮,有幸找到一粒兩粒就會興奮得小臉通紅。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全家人團坐桌前,開始了守歲的進程hellip;hellip;
正月初一這天,我們穿上新衣服跟著大人挨家挨戶地開始拜年,一拜就是一整天。那時,我們還不懂得這是淳樸的民風,只是覺得自己向人們說聲“過年好”,就可以得到幾顆糖果, 或者是幾毛的壓歲錢,很是讓我們這些孩子們高興一陣子。一天下來,一毛、兩毛、五毛的紙幣就會有一小疊,自己坐在燈下慢慢地數,心里滿是喜悅。
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鬧了元宵,年這才算過完了。每逢過年的時候,我便愈加地懷念起童年時過年的情景來,只可惜,那種快樂時光永遠地去了。如今,過年的外包裝在變,內涵也在變,在歲月的打磨中,人們已不再重視過年的形式,就連除夕的團圓飯,人們也不一定在家里吃了,過年的一些傳統民俗也漸漸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