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 蘭
讀小學時,每每有同學問起父親的職業,我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回到家就抱怨父親:你為什么偏偏去當個補鍋匠?父親并不發火,總是故作輕松地說,補鍋匠也是一種工作,沒什么不好啊。
其實,父親的“工作”并不輕松:他最早是一個廠的職工,后來因為工傷事故,腿落下殘疾,病退了。身有殘疾的父親為了養活一大家人,買了一套補鍋工具,開始了補鍋匠生涯。
從那以后,一年到頭,除了春節的幾天,不管刮風下雨,父親都在巷口的樹下,堅守著那個雜亂的補鍋攤。父親除了補鍋,還兼任巷口里的“調解員”,無論是家庭內部矛盾還是家庭外部糾紛,街坊四鄰總愛去父親的補鍋攤前訴說一番,讓父親給評評理。
父親古道熱腸,為人忠厚,再加上父親補鍋的手藝精湛,收費又低,在街坊四鄰間的口碑很好。父親總說自己是個愛干凈的人,我卻很少看到父親的衣服整潔過,從父親整日忙碌的身影里,我們知道父親并不是不想穿著整潔,只是做起事來就顧不上了。
我們兄妹幾人陸續有了工作以后,心疼父親的辛苦,勸說父親“退休”,父親卻執意不肯,說閑著難受。為了讓父親輕松一些,我們就為父親在離巷口不遠的地方頂下了一間鋪面,讓父親轉行賣鍋。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很高興,可過了沒幾天,也許是總看不到那些老街坊的緣故,父親顯得很失落,人也似乎蒼老了許多。
看著父親整天悶悶不樂的樣子,姐姐就讓我把父親的那些補鍋工具拿到店鋪里,專門隔出一個角落來讓父親補鍋,那些老街坊紛紛聞訊而來,父親樂滋滋地跑到門口迎接,雖然是一瘸一拐的,但看上去仿佛整個人年輕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