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 彬
在外工作,做飯炒菜都用電飯煲、電磁爐等,不過一到煎炸魚之類的,妻子就不免嘮叨開了,要是有土灶該多好呀!方便,做出來的魚更入味,更好吃了。
聽著妻子的叨念,不免引發我對土灶的點滴記憶。在農村,土灶幾乎家家戶戶皆有。土灶大多用泥磚砌就,砌完后,一般在外抹上水泥漿即可。為了美觀,便于清潔,大多還貼上瓷磚等。在沒有用上電及液化氣之前,在農村家家戶戶皆用土灶做飯。如今,農村雖然大多用上了電飯煲、電磁爐之類的,但用電、液化氣做飯,畢竟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些勤儉人家,還是樂于用土灶做飯。土灶的燃料用的是秸稈柴草之類,一般是干農活時,隨帶回來,取用方便,無需花錢。
記得小時候,我和媽媽到山上干活,每次都會拔些青草回來,用以喂牛羊,牛羊吃剩的,就攤開曬干,用來燒火做飯,可謂一舉多得。做飯時,媽媽掌勺,我燒火。媽媽先把食材準備停當之后,就叫我起火。這時,她邊做飯,邊教我如何掌握火候。有時候,肚子餓得慌,想早點兒吃到飯,便不斷地添草,使勁地拉風箱。沒想到火太猛了,卻把菜燒黃,甚至燒焦了呢。這時,媽媽總會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菜,掌握好火候很重要。你瞧瞧,燒過火了,這菜就不好看,不好吃了,還少了營養。
漸漸地,在媽媽的不斷“調教”下,我學會了燒火。無需媽媽提醒,我就知道根據媽媽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火候了。因而,媽媽每每做飯時,她就叫我燒火,我也樂意這樣做,有我燒火,有我幫媽媽做飯,可以盡快吃到可口的飯菜。同時,我和媽媽邊做飯邊聊天,學校里、社會上發生的新鮮事兒,田頭、路上耳聞的奇聞趣事都是我們聊的話題。這樣,不知不覺間一頓飯也就做好了。我至今還懷念土灶,懷念拉風箱燒火的日子,那是一段和媽媽在一起的溫馨難忘的歲月。
用土灶做出來的飯可口。特別是用電磁爐煎魚,火候不好掌握,魚受熱不易均勻,一些魚的易熟,都爛了,一些魚還不熟。火候太小了,費時不說,做出來的魚也不那么好吃;火候太大了,魚則容易燒焦。而土灶煎魚,鼎大,便于操作,好煎魚;用柴火燒,火候大小也好控制。更重要的是柴火燒后,留有余溫,煨著魚,這樣做出來的魚黃黃的,不會焦卻入味,好吃著呢!
對土灶,我和家人都有著一種割舍不斷的濃濃情結。我總在想,待我們都老了,就回老家去,一日三餐就用土灶做飯,一個掌勺,一個燒火,邊做飯邊聊著,過著恬淡和樂的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