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 亮
走進農村很少再看到草屋了,即使有也是零落在村子里的深處,破爛不堪無人居住,與瓦房、樓房比起來,顯得極為不相稱,如果再過幾年農村的草房恐怕要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草房的離去,無疑是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雖然草屋現在已被瓦房和樓房取代了,但居住過草屋的人是忘不了草屋的溫暖。草屋是人們繁衍生息和賴以生存的地方,也是一個家,幾百年來,祖祖輩輩都是在草屋子里生活的,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農村的經濟發展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漸漸地,瓦房和樓房才從城市走向農村。
在過去的農村蓋幾間草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時候農民家里沒有積累,也沒有自己的土地,條件好些的地方每戶有幾分私留園,土地歸集體所有,憑參加集體勞動掙工分領糧糊口。雖然建幾間草屋也花不了多少錢,但也不是每戶人家都能建起新草屋的。
那時建草屋占地,沒有現在這么嚴格,只要是看好了地形,給生產隊長打個招呼就行。建草屋和建瓦房樓房不一樣,草屋雖然簡單,但周期長。一般的家庭建三間草屋至少也得需要半年的時間,從打地基開始,然后一節節地踩墻。踩墻既是力氣活,又是技術活,打好地基后,拉來足夠一節墻的土,圍在墻基的周圍,用水把土湮透,然后摻入適量的麥草,作為秧筋,反復的用腳踩,叉子翻,直到把土和麥草全部融入一體,形成草泥,才能開始踩墻。踩墻就像跺跺子,一叉子,一叉子地往墻上端,站在墻上的人,再一叉子,一叉子地往上摞,直到一節墻踩約一米高,厚度六十公分的時候,這一節墻才算完成,一節墻踩完后,得刷墻。那時侯的刷墻是沒有標尺的,全憑刷墻人的眼力,如果刷不均勻,墻面很難成為一條線,不少踩墻的戶因摞泥不均,刷墻技術把握不到位,造成推倒重踩。第一節墻踩完后,至少需要一個月的時間風干曬透,待墻體穩固了,才能接下來再踩第二節和第三節。
踩墻是第一道工序。墻踩好了,只是一個屋框子,在屋框子的兩頭需要柖山,就砌磊屋山頭。屋山頭的砌磊使用的是土坯,土坯不用花錢買,土坯的寬與墻體的寬度一致,厚度約六公分,也是提前用土和泥摻少量的麥草,用標準一致的坯模子一塊塊地將土坯脫出來晾曬,然后再砌磊。屋山頭砌磊完成后,整個草房的框架形成,接下來的工序是上梁,擺檁條,布秫秸笆等,新草屋建成。
那時,建房用工雖然不需要付工錢,但請來的親朋好友建房,需要管飯,在自己吃飯都成問題的年代,建房請人管飯,也不是件輕松的事。
草屋雖然窄矮,光線暗,通風差,但草屋墻厚,草厚,太陽曬不透,風打不透,有著冬暖夏涼的特點,再沒有電器設備的年代,草屋是老百姓最理想的棲身寶地。
草屋的年代漸漸遠去,但草屋曾住著我們一代代的先輩,雖然草屋已不知再是現在人的棲身之地,但草屋的歷史還在人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