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鏡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俗稱端陽或重五、重午。興化方言稱“午日節”,也叫“五日節”,端午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據《史記》記載,楚國大夫屈原抱石投汨羅江身死,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萬分,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有的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用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我們莆田在千年傳承中,也注入本地的文化色彩。“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麥螺)、初四艾(艾草)、初五lsquo;扒rsquo;一日,初六嘴笏笏(空空)”,這首流行民間的歌謠,道出了莆田人過端午節的習俗。相傳媽祖曾以菖蒲熬湯為百姓治病,將菖蒲貼在病者門前驅邪消災,所以端午節期間,莆田民眾依俗在自家門邊插菖蒲和艾草。
端午節前五天,家庭婦女要用五色線為孩子織結長網袋裝熟蛋,織結小線袋裝臭丸(樟腦丸),縫黃布虎,繡八卦圖,裁新衣裳。五天里,她們要在初一磨米蒸糕,初二備料包粽,初三煮麥螺等。莆俗有初三吸食麥螺,會增長脖子,醫治短脖病。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初四清早,家家都要進行大掃除,各戶以菖蒲、艾草插在門、窗框上。這些植物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有的還在大廳中張貼“鐘馗”像,保平安。初五早,人們紛紛上野外挖集“午時草”,如蛋草、慕香、野艾、鬼針草、豆莢等,把這些“午時草”和大蒜、雞蛋、鴨蛋等全部洗干凈,置于露天處“曬午時”;午后,裝入大鼎燒“午時水”,以備全家人洗澡,潔膚除病,防疫送瘟;再以“午時水”煮雞、鴨蛋,讓蛋吸入“午時草”的百味草后,人們吃了“午時蛋”,就能殺菌、消病、健身,莆謠有“吃午時蛋能抗西北(雷陣)雨”。初五中午,吃頓美味的面條后,全家老小都要洗午時水(澡)。小孩洗完澡后,要在肚臍、脖子、耳朵、額上抹雄黃,穿新衣,胸掛五色線編織成的袋子,內裝臭丸、黃布虎、八卦圖和一串午時蛋、鮮桃,這時的四鄰小孩都會聚集在一起,相互比較和顯耀所佩戴的東西,臉上充滿了樂融融的節日神采。
端午節的事務,一般都由家庭婦女充當。男人則忙于組織“劃龍船”, 請兄弟村舉行友誼賽。“龍船”有高圓正龍頭的稱“老船”,象征該村已有人“出仕”了;另一種是翹起平頭畫龍臉的稱“齊頭船”。每一船的龍舟隊員一般是20人左右,船前掛村旗,旗后有一人在敲鼓點指揮,兩邊各人齊劃槳,船尾有一人撐大槳。進行龍舟賽時,村民站滿溝岸邊,高聲叫喊:“老船頭點點,齊頭船劃亦緊。”以助聲威。賽龍舟活動結束后,把龍船和鼓抬返大祠堂或古厝里,待來年端午節時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