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厝埕人
一提起票證,上了年紀的人都會想到糧票。在當時那個年代,糧票就是人們的“命根子”,沒有糧票是要挨餓的。
1955年我國開始流通第一套糧票。大家手頭有兩種糧票,一種是全國糧票,一種是各省發行的糧票。全國糧票可以在全國各地通用,省內糧票只在省內使用。所以,全國糧票比地方糧票搶手,人們都愿意把地方糧票換成全國的,尤其是出差的人,總會記得持單位介紹信去糧店換一定數量的全國糧票,就像記得往行李里裝上換洗衣服、牙膏牙刷一樣。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天災人禍,這時需要憑票購買的已不僅僅是糧食,還有日用百貨。于是,從糧票又發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表票、縫紉機票,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蛋票、糖票、豆制品票等等。票證的種類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這些票證還要分上、中、下旬發放,有些還規定著商品等級,如煙票,一般按季度發給;平時只能得到低檔次的“乙級”、“丙級”香煙若干包,遇到節日時才供應“甲級”香煙,煙票上印制“幾等煙幾包”等等。總之,當時的人們不僅需要攢錢,而且還需要湊夠這些必需的票證,什么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因此這些票證甚至比錢都珍貴,錢可以掙,但這些票證是按人口發放的,不但丟失不補,而且過期作廢。一旦丟失,那就意味著一家人在一段時間內要挨餓受凍。
在各種票證里,發行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是糧票。在糧食極度缺乏的日子里,你可以用糧票換到錢,但卻很難用錢買到糧票。有些人家為了娶媳婦,一兩一兩地攢糧票;如果有人用糧票包紅包,是很受歡迎的禮金;有些人家父親去兒子家吃飯,可不掏錢,但必須掏糧票;那時縫紉機票之類的工業票更是珍貴,一個單位一年可能也就兩張,分到誰頭上誰都跟中獎了一樣興奮。
那個年代的人們,是不可能自由流動的,因為每月定量供給的糧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沒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這些票證。還有,一個人從一個地方調動到另一個地方工作,或者考上大學,除了要轉戶口,還要轉糧食關系,糧食關系中就包含了這些票證。
改革開放后,國家物資慢慢豐富起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以后,城市居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變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減少,曾經嚴格的票證制度越來越松動了,糧票“生命之本”的寶座開始逐漸發生動搖。有的飯店、商店出售食品時,由必須使用糧票,轉變為沒糧票可多花點錢替代;乘坐火車、輪船、飛機吃飯時,不再強制使用專用糧票等等,許多地方就逐步取消了糧食的定量供應。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裕起來,商店里的商品琳瑯滿目,應有盡有,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為買不到東西而發愁。終于在1993年,一直作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第二貨幣”——糧票等各種票證,在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后“光榮退休”了。
糧票的正式廢止,標志票證時代的終結,各種票證也隨之成為人們手中的文物收藏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