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冰青
小時候我們三個姐弟都陸續上學后,母親生活更加困難。有人提議可以發展畜牧業,增加家庭經濟收入。在當時,家庭個體戶若要搞養殖,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幸虧,母親識字比較多,一直在大隊任婦女會主任,再加上家庭困難,母親磨破了嘴說服了村里那些干部。
我12歲時,家里共養12只羊,1頭牛,兩頭豬。這些家畜是分工管理的。豬由奶奶飼養,牛由祖父照管,大姐在南壇學校讀初中,寄宿在學校里,只有星期六、星期日在家幫忙。因此放養羊的重擔就落在我和二姐的身上。早晨,我們會把羊趕出去拴好。中午放學回家,二姐和我共同負責照顧羊。如果是六月天,中午氣溫高,天氣炎熱,要給羊飲水,同時還要把羊拴在有樹蔭的地方避暑。下午上課之前又要給羊換位。拴羊也有訣竅;一是地勢比較平坦的有草的地方,二是樹少的地方,如果樹多了羊繞來繞去,羊就會被捆在樹頭上,根本不能活動,也吃不上草,羊只能蹲在那里咩咩叫。等到放學后我和二姐又開始一邊放羊一邊割草。天暗下來了,我們就把羊趕回家。如果遇到下雨天,我們放學后一人背一筐草。如果是星期日或長假,大姐和二姐劈柴割草,放養十二只羊的事就全部落在我身上。養羊雖然辛苦,但我們也嘗到生活的甘甜,每逢過年母親就叫祖父殺羊犒勞我們,當然也得送一些給村里干部,算是還他們的人情帳。
上世紀70年代初,學生讀書氣氛不濃,早晨8點前,校園里還是靜悄悄的,偶爾有三、四個人在操場上走動。8點過后,教師和學生才悠哉悠哉地來到學校。這樣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羊。
讀小學五年級時,我感到學習的重要性,什么長大了要當畫家、科學家、詩人等一連串閃光的理想整天整夜在腦海里浮現,弄得我六神無主。母親也緊鑼密鼓地給我定分,同時為了減輕我們的負擔,母親一口氣把羊都賣掉、殺掉。沒有了羊雖減輕了我們負擔,但也給我們減少了生活樂趣,有羊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出去放羊的機會玩耍,六月天一邊放羊一邊和二姐玩弄石子,當時叫二一添作五。我們蹲在地上五顆石子在手里抓來弄去,搞得一雙手臟兮兮的,連臉上也是臟兮兮的。我們有時還爬到樹上去捉鳴蟬或摘野果,有時候也跑到溪里去捉小蝦、小魚。記得有一次,那是一個星期天,我把羊“丟”在山坡上,然后跑到溪里摸魚,結果忘了看羊,有三只羊跑到人家田里去吃地瓜苗,羊被人家牽走了,結果賠了人家瓜苗,又被母親打。
童年有趣的事很多很多,用語言難于敘述,養羊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細節,是當時母親為了改善我們生活條件的一個辦法,也給我童年的生活增加了色彩,至今回想起來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