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 平
我們大隊在當時是遠近聞名的奶牛村,奶牛特多,牛奶也多。牛是生產隊的財產,但放養的權利歸個人,誰家從生產隊領養一頭牛,就可以獲得一定的工分。童年的我是不大愿意放牛的,可家里勞力少,我是沒有選擇的。
放牛的場所有兩種,一種是田埂上,一種是山坡上。田埂上的草長得鮮嫩,牛喜歡吃,但必須小心,因為田里面就是莊稼,牛更愛吃莊稼。沒有人看管或者是牛自己掙脫韁繩跑出去,損壞了莊稼,領養人是需要賠償的。山坡上的草比較稀疏,養分不足,草生長得比較緩慢,而且比較老,牛不怎么愛吃。但在山坡上放牛,可以散放,放牛人不必牽著牛,都把韁繩繞在牛角上,由著牛自由地走,自由地吃,放牛人可以在山坡上玩耍,睡覺。到了該回家的時候,只要能找到牛,就可以了。
剛開始放牛時,放牛的場所一般都是在離自家比較近的地方,而且比較認真,韁繩一刻也不敢輕易放松,生怕牛跑了,或者跑到莊稼里去。放了一段時間后,我們對牛的習性以及放牛的一些竅門也有所了解,所以就敢放開韁繩了。只要牛不來到莊稼旁邊,就算盡職盡責。但牛多半是調皮的,即使有繩在手,一些不安分守己的牛還是會偷襲莊稼。在我的記憶里,這樣的事情好像每天都有發生,一旦發生這類事件,我們就趕快轉移陣地。
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將牛拴在一棵樹或大石頭上,由著牛自己圍著樹的周圍吃草,吃完周邊的草后,又將牛牽到另一棵樹上,繼續讓它吃。然后,我們三個一堆,五個一群,每人搖著大蒲扇,在一塊兒閑侃;或者坐在一起打牌、下棋、看連環畫;有時干脆坐在草地上,東張西望地看著自己喜歡看的東西,花啊,草啊,螞蟻啊,蚯蚓啊等等??傊?,鄉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一個小天地,細細地看,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驚喜。
牛吃飽之后,需將牛牽到水塘邊讓牛喝飽水。天熱的時候,牛會經常往水塘里跑,跑去水中洗澡歇涼;有時候半天都不肯上來,需要幾個人去趕。牛很聰明,為了防止蚊子的叮咬,經常會跑到帶稀泥的水溝里打滾,滾得一身的稀泥,這樣,蚊子就無從下嘴了。
久而久之,我們跟?;焓炝?,當我們把它牽出去放養或回家時,我們可以騎在牛背上。此時的我們,騎在牛背上,吹著口哨,手舞足蹈,別提有多愜意了。
童年時期的放牛,有些累,有時還得冒著被責罵的風險。跟在牛屁股后面,不僅得聞著臭氣哄哄的牛糞味,還要不停地驅趕牛身上那些牛虻、蒼蠅、蚊子等的叮咬,其中的滋味,現在的孩子是很難體味得到的。而我們童年的時光可以說是在牛背上度過的,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肯定都會記得放牛時的快樂和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