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 鏡
放雞,對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可能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而,在我的記憶中,放雞卻是我們童年時期最經常做的事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到夏收季節,社員們就把稻谷收割進了糧倉,田里往往還會散落著許多谷粒和稻穗,這個時候,就是我們放雞的最佳時期了。天蒙蒙亮的時候,我們將雞從窩里抓出,放進雞籠。雞籠是竹子編制的,可以裝許多雞。裝好雞,我們就上路了。這時的田野小徑,籠罩著一層縹縹緲緲的輕霧,但 不時還可以見到辛勤的農人在田間整壟放水。雞們在雞籠里咕咕嚕嚕地低鳴著,仿佛在說著夢囈。
我們來到田邊,打開雞籠的門把雞放出,雞咯咯咯地歡叫幾聲后,就四處散開,美滋滋地啄起谷粒來。我們在一旁看著雞們津津有味地吃著跑著,只見老母雞領著小雞在田里悠閑地晃蕩著,是那樣地慈祥、平和。可你是否知道,一旦有誰來侵犯了它的“地盤”,它就會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啄趕。大公雞是從容的,啄著啄著,還不時地引頸高歌。不一會兒,雞們變得更活躍了,有的還跑到田溝里、田埂上去捉蟲子、青蛙。若是追捕到一只大草蜢,其它的雞就會跑來爭搶,它們你追我趕,有時一只雞咬住草蜢的頭,另一只雞則咬住草蜢的尾,相互間拉扯起來,像是在進行一場拔河比賽。
放雞時,最有趣的是公雞相斗了。公雞天生好斗,我們勸,它們就停;我們離開,它們又斗,我們只好時時防著,免得它們斗得兩敗俱傷。等到了趕雞進雞籠時,也是公雞最不聽使喚的了,東追西趕,就是不肯進去,于是,我們抓住公雞后,總會狠狠地給它一頓抽打,邊打邊罵:“打死你,就你不聽話,你是個壞蛋,你是胡漢三hellip;hellip;”然后狠狠地把它塞進雞籠里。
這時候,剛收割完的稻田里,總會散落著一枝枝稻谷飽滿的禾穗,那是辛勤勞作的農民不慎遺下的。我們會低著頭,彎著腰,仔細地巡視著田野,耐心地尋找著,順手把它們一一地拾起來,不放過一根稻穗。在那個沒有電視、玩具,更沒有卡通和網絡的童年,拾稻穗倒成了一種樂趣。
雞吃飽后,就會對著我們叫,似乎在感謝我們,又似乎在提醒我們:該回家了。于是,我們會拿起扁擔一揮,口中一吆喝:“噓,進籠了hellip;hellip;”雞便乖乖地進籠了。可是,如果你是首次趕雞回籠,那就并非易事了,因為雞需要一個訓練過程。必須由放過的雞領著,其它跟在后面,如有東奔西跑的,就抓住它,指著雞籠的方向,邊推它走邊說:“進雞籠,進雞籠,從這兒進。”這樣訓練幾次,雞就會條件反射地聽指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