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
記得小時候大人給我出過一道謎語:“一個金瓜(南瓜)四根藤,兩只狗子在塘邊。”讓我猜一農(nóng)事活動,不用說,是戽水。當時家鄉(xiāng)的村莊到處都是池塘小河,是名副其實的水鄉(xiāng)。每到干旱之年,經(jīng)常看到大人提戽桶戽水抗旱。
戽水,就是用戽桶把水從低處戽到高處,戽桶的兩邊對稱著各系兩條長長的麻繩,池塘里面水有多深,這麻繩就放多長。戽水時,倆人相對著在塘邊站好,左右手分別抓戽桶邊的兩條長繩。戽水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戽的,假如你沒這功夫,那絕對不要想把水戽起來,即使你將戽桶放到水塘里,你也不會戽起滿桶的水來,且戽水的方向也不會達到你所想要的地方。期間,你得與對面的搭檔雙雙躬下身去,而且兩只手捏著的繩子必須控制得恰到好處,這樣戽桶的前邊才能形成一定的斜度,“唰”的一聲扎下水去。戽桶進滿水的一剎那,靠戽桶沿邊的那條繩必須不失時機地往上提,待戽桶憑慣性升到一定高度時,靠戽桶底邊的那條繩再用力往回一收,戽桶撤回來了,一潑水,水便從低處潑到了高處。
這樣循環(huán)往復(fù),兩只手用力的輕重、緩急和方向幾乎沒有一處是相同的,略一走神,左右兩手的配合就會出現(xiàn)誤差;或如果倆人失去默契,那么水就戽不上來了,有時身體還會失去平衡,甚至跌個踉蹌。熟練的戽水人功夫就不一樣了,一俯身,一后仰,一縈手,一甩肩,行云流水,一氣呵成,一招一式,有板有眼,那姿勢優(yōu)美極了,令人羨慕不已。
小時候的我最喜歡看村里的農(nóng)婦揮動手臂戽水了,她們總是輕盈地搖動腰肢,雙手靈活地一擺一擺,那戽桶猛一下扎入水塘里,然后又像條魚一般鉆出水面,并保持一種穩(wěn)定的向上姿態(tài),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一揚手,一桶滿滿的水便灑向了綠油油的稻田,每每此時,我都會由衷地嘆道:“太美了!”
戽水必定有魚。隨著池塘里的水位不斷下降,隱隱約約地可以看到許多魚在池塘里不安地游來游去、上下跳躍,戽水人的神經(jīng)就立刻興奮起來,身上每個細胞都往外冒勁,情不自禁地加快了戽水的速度。當池塘里僅剩約兩、三寸深的淺水時,各種大大小小的魚都擠在淺水里緩慢地游動,有的已經(jīng)擱淺在淤泥上,有氣無力地擺動著尾巴;有的露著白肚子,一動也不動;也有的潛伏在淤泥中,做最后掙扎。這時,大家就停止了戽水,七手八腳地拿著臉盆、木桶,跳入小腿深的淤泥中捉魚。不一會兒功夫,大家就會將木桶和面盆裝滿。此時,大家已把所有的疲勞都丟到九霄云外去了,人人臉上都充溢著激動和成就感hellip;hellip;
戽水是很累的,每每一天下來都會渾身酸痛。它也是一種非常落后的抗旱方法,后來,隨著農(nóng)村用電的普及和抽水機的出現(xiàn),戽水這項農(nóng)事活動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