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唐朝盧肇的一首《競渡詩》寫出了端午節龍舟賽的宏偉場面。
中華民族素有龍的傳人之稱,龍以其獨特的形態滲透在人們生活中,不論是宮殿、房屋、廟宇,還是衣物、用具,或是故事、傳說,乃至民間競技、游戲、節日習俗等等,都留下了龍的痕跡。仿龍造形,以龍取名的龍舟,便是中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中一個最具民族風格的創造之一。
龍舟競渡具有濃厚的娛樂性和激烈的競爭性,在南方的水鄉地區,更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每年端午節前后,莆田都有劃龍船習俗(賽龍舟),意為紀念屈原,慶祝豐收,祈求平安。黃石鎮四通八達的水系,形成了賽龍舟得天獨厚的條件,每年端午節,都要進行龍舟競渡,尤以華江賽事最為盛大,河面百舸爭流,勇奪錦標,沿岸人山人海,歡聲雷動,奏響一曲力與美的歡歌。(吳芹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