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慶勝
家鄉有一個沿襲已久的傳統習俗,就是在每年臘月之前,家家戶戶都進行一次掃塵,也稱掃巡,意蘊著辭舊迎新過大年。
掃巡講是簡單,其實是有章可循的,首先要擇日而行,村民一成不變把掃巡之日固定于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一至二十八日,因初二和十六日是牙祭之日,人們是不愿意在這兩天掃巡的。掃巡時,掃帚所用的材料也很講究,村民就是以現成的蘆葦、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掃把,并貼上一小塊紅紙,然后縛在竹竿上,用于打掃清理室內外墻壁、屋梁、樓梁、樓板和天花板上附著的灰塵、蜘蛛網等污物。清掃過程是嚴格按照從上到下、從里到外依序而行。掃巡一開始,我們就在母親的指令下各持工具忙碌起來,一絲不茍地打掃清理室內的垃圾和廢物。由于近年全家人為了生計各奔東西,很少回家一趟,留下了空蕩蕩的房屋,任其風吹日曬雨打,灰塵滿地,污垢一屋。置身其境,我觸景生情,仿佛穿越時空的隧道,回到了我的童年、少年時代。在這屋里,我發出了人生的第一聲啼哭,看見了世間的第一縷光明,認識了浩瀚書海中的第一個漢字hellip;hellip;而人生能有幾個“第一”啊!
在我的家鄉,一直流傳著這么幾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千補萬補,洗凈見先祖”、“掃巡四面光,洗凈見祖公”。 掃巡不僅僅是清掃墻壁、屋梁、樓梁和樓板,還要把家中廚具、桌椅、眠床、被鋪、蚊帳等能搬動的東西全部都搬到戶外,先洗凈,再讓太陽曝曬,一求干,二消毒。這既有益于人身健康,又可保持居住環境衛生。然而,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村還是較落后的,洗物件根本不知也無法用上塑料手套,因掃巡是在隆冬季節,天寒地凍,洗家什這累活一般由婦女獨攬。一天洗下來,一雙手就凍著麻木,紅一塊、紫一塊。小孩個子矮,嗅覺靈,他們知道掃巡已經來臨,春節還會遠嗎?所以,他們此時特自覺,會咬緊牙關把一件件家什搬出門讓大人洗滌,忙得不亦樂乎!他們心中盼望的是春節早點來臨,好一飽口福,賺幾元壓歲錢。
掃巡一般需一天時間,且連灶鍋都要取下清洗一番,于是,要掃巡的家庭煮早飯時會多下鍋一些,以備中午食用。晚上,掃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線面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雜燴),期望來年闔家平安。
掃巡是一種傳統的鄉村文化,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村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掃巡這個概念在人們的視野中漸行漸遠。一些村民在城市里買了套房成了市民,對破舊的祖房根本不屑一顧,還掃巡什么!另外一些人或為謀生計離家出走,撇下了老人、孩子和婦女,即便逢年過節也難以回家,想掃巡也無房談起,只把一腔情思寄托于藍天白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