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 亮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春節,都有一個習俗,就是家家戶戶貼上新的春聯,以示辭舊迎新,久而久之,春聯也就成為了我國獨有的一種傳統文化。
記得小時候,最盼望的是春節,春節除夕的那天,最喜歡貼春聯。每到年三十這天,就巴望著能看到自己家的門貼上用鮮紅的紙寫的對聯,雖然當時對春聯的內容含義不知一二,但是貼上春聯的大門,就像穿上了一身嶄新的服裝,打扮得紅光滿面,耀眼奪目,給人一種紅紅火火,吉祥如意的感覺。貼春聯時,有些人家還會放上鞭炮。放鞭炮是我們男孩子最喜愛的事,為了貼春聯然后放鞭炮,一大早就提醒父母,該貼“春聯”了,鄰居家的某某已經貼了,然后就督促著母親打漿。貼“春聯”也是有所講究的,先從大門開始,然后再貼堂屋門、偏房、鍋屋等。“春聯”有門框兩邊相對仗內容的詩句,門心,要根據單扇門和雙扇門貼上不同條款的“春聯”,門框上方還要貼上門橫,門橫的兩端貼上兩個福字,這叫“門簪”。
春聯的內容,大都和人們的生產、生活相關,有的春聯內容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如:“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這幅對聯從我記事時起,到現在幾十年過去了,仍然還能在農村一些百姓家的門板上看到,這說明人們向往長命百歲,身體健康。但有些春聯,隨著時間的推移已在慢慢地消失。如:“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事耕”等,這是在六、七十年代時常見的春聯。現在不同了,社會的發展,人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春聯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不單只是一種形式了,而是更喜歡和注重它的內涵。
寫春聯,在過去的農村會寫的人不多,我們村子里沒有幾個,我上學的時候,蔡老師會寫春聯,我和蔡老師的弟弟是要好同學,他的家我是幾乎天天都去,蔡老師寫了一手漂亮的隸書字,他不僅寫春聯,而且村子里誰家要是有個婚喪嫁娶、開業、建房上梁等也都請他給寫對聯。蔡老師總是樂意接受,從未拒絕過,一時在我們村子里也成了受人尊重的名人。特別是每年進了臘月二十以后,蔡老師的家天天都來滿了不請自到的客人,他們大都是本村的街坊鄰居,也有臨村的一些熟人,有的拿上幾張紅紙和一瓶墨汁,有的給一盒煙,說明家里的單扇門或雙扇門等。蔡老師家里每到這個時候總是備上好多的紙張,認真地為各家各戶寫,每天都寫到深夜。
在蔡老師的指導下,我學會了裁紙、牽春聯、晾墨,在他的熏陶下,我也慢慢地學著寫自己家的春聯,在往后的幾年里,我家的春聯,雖然沒有蔡老師寫的好,但都是出于我自己的筆下。
自從參加工作后,多少年過去了,我自己就再也沒有寫過春聯。自我感覺,自己寫的字拿不出門了,怕人笑話。而今,每到春節前夕,市場上的春聯琳瑯滿目,花樣門類齊全,應有盡有,只要花上幾元錢,就可以買上一副稱心如意的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