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 富
鄉村補鍋人是鄉場之間的候鳥,他們帶著自己的行李,哪里逢場哪里趕。補鍋人的擔子,一頭擁擠著坩堝、小爐、風箱、焦炭和煤塊,一頭排列著砧凳、小錘、鉆子和棉布卷。最惹眼的,是扣在扁擔前端的補疤鍋:有二十多個鐵疤,二十多個鉚釘。疤像癩蛤蟆,釘如蜈蚣蟲,一律聚散相當,疏密有致。這就是補鍋人的活招牌了。
兒時住在鄉下,家里都是用土灶燒鐵鍋。鐵鍋總是不經用的,因為做飯炒菜等都要用這口鐵鍋。土灶用柴火做飯,不像現在燒煤氣可以隨意調節火力。我記得那時每天早上,母親都要把鐵鍋端到外面去,扣在地上用鐵鏟猛刮鍋底。鍋底的鍋煙灰刮掉以后,煮飯炒菜就會節省時間。刮鍋底的時候,也是給鐵鍋做個體檢,如果發現了破洞或裂縫,母親就要吩咐父親把鐵鍋拿去補一下。吃過早飯后,父親就把鐵鍋放在背篼上,用繩子扎好,然后背著背篼去趕集。而我通常會跟著父親去,因為我又可以看補鍋人補鐵鍋了。補鍋人是個精瘦的老頭,系著藍布圍腰。他整理家伙的時候,那些待補的鐵鍋就按照順序在他面前排開了隊伍。主顧不需要在那里等著,你盡管去轉街去辦事,小晌午時來取鍋就行。一場下來,也就二十多口鍋,但也足夠補鍋人忙半天的。
爛鍋擱在那里后,補鍋人也會選擇一番:鍋底洞大如鵝蛋,不補;鍋兒無洞,只有縫,但因嚴重銹蝕而變薄,稍一使勁,就可拉長或縮短,不補;舊疤穿孔,不補。被選取的,自然可以延續生命,再爛也是鍋;淘汰出局的,再好也是鐵。挑揀完后,不忙補鍋,而是拿起一個尖嘴小鐵錘,把爛鍋扣在地上敲洞。著力點若朽了,花生大的眼,必敲至鳥蛋大;鳥蛋大的洞,必敲成鴿蛋大。這一番敲打,補鍋人稱之為給鐵鍋把脈,意在鏟除病根,增加鐵鍋的使用壽命。
補鍋人是用鐵水補鍋的,這樣非常牢靠。爛鍋不能坐火,只能坐在補鍋人張開的兩腿間。他用噴燈把洞口逼紅后,一手持勺,舀出坩堝里的鐵汁,傾進窄木板上的小洞里,又令其滾入棉布圈的平面,移過去,對準小洞,往上一頂,另一手拿一團抹布從鍋內往下猛按狠擦,同時吹氣,吐口水。一口鍋,就這樣補完了。整個過程,對于補鍋人來說,猶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一氣呵成。來取鍋時,細心的主顧會在鍋里裝上水,檢查鐵鍋漏不漏。毫不例外的,他們都會翹起大拇指夸獎一番,而補鍋人也在他們的贊美聲中一臉喜色。
這些年來,鄉村開始普及煤氣灶,鐵鍋似乎變得耐用了。一口鐵鍋幾十元,現在人們也不在乎這點小錢了。鐵鍋如果起洞裂縫了,換口新的就行,只是我們再也無緣看到補鍋人的絕妙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