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在我家老宅院子的西側,有一處南北走向的廂房。歲月更迭,幾十年來,廂房幾經“變臉”,真是“閱盡滄桑”!廂房只有兩間,我記事時,它是家里用來堆放農具、柴草等雜物的。后來家里有頭母豬要生產,母親便收拾收拾,在廂房里鋪些柴草,把待產母豬趕了進去,廂房變成了豬圈。
1979年的一天,大哥結婚了,這下可愁壞了父母——我家正房只有三間,東屋住著爺爺奶奶,西屋住著父母和我們哥四個,中間是廚房。顯然,正房是無處安頓大哥大嫂的。無奈之下,家里把母豬趕了廂房,然后把廂房重新抹了墻皮,釘了窗戶,修了房頂,貼上了大紅喜字,廂房便成了大哥大嫂的新婚洞房。兩間廂房本來就不通風,加上只有一個窗眼,冬悶夏熱春秋潮濕,住在里面的滋味可想而知!1985年,我家承包的責任田獲得了空前的豐收,打下的糧食有幾千多斤!這么多的糧食往哪放啊?父母一時又犯了愁。恰好此時大哥大嫂進城打工,于是,家里便歸攏一下,把廂房改作了糧倉。那年秋冬兩季,父母有事沒事總往廂房跑,看著滿滿登登的糧囤子,樂得合不攏嘴!——那可是全家人的希望啊!
1990年7月,二哥高中畢業后,想開一個家庭豆腐坊,掙些錢補貼家用。廂房遂被收拾出來,成為全村第一個家庭磨坊。從此,廂房里整天霧氣騰騰,磨聲隱隱,一板板白白嫩嫩的豆腐被滿眼血絲的二哥推到市場上。二哥的磨坊生意很好,當年就贏利6000多元。二哥用這筆錢擴大了生產規模,把廂房從兩間擴至五間,增設了窗戶、天窗和通氣孔,屋里屋外也粉刷一新。2002年春,二哥揣著做豆腐賺來的幾萬塊錢,在縣城買了一處房子,建起了豆制品加工廠。廂房頓時冷寂下來。父親看到村里的老少爺們整天蹲墻角、曬太陽,沒有活動場地,于是將我家的五間廂房改成“樂民茶吧”:廂房內添置了桌椅、茶具、棋類、書報和電視,鄉親們可免費到“茶吧”內聊天、飲茶、娛樂。一時間,廂房內人頭涌動,笑語聲喧,鄉親們在這里談天說地,讀書看報,活動健身,真是其樂融融。
后來,我們相繼成家,并先后在城市里安了家。家里的日子也越過越好,父親甚至不顧年事已高,硬是在鄰村承包了一個磚場。為了跑生意,家里買了臺轎車,于是,2007年夏,五間廂房中的原來兩間已被改作成車庫。父親整天開著車子東奔西跑,成了“爺爺級”的老板,既辛苦又風光。
豬圈、洞房、糧倉、磨坊、茶吧、車庫,幾十年間,我家的廂房一再“變臉”,“檔次”不斷提高,功能不斷更新,可謂閱盡人間滄桑。如今,廂房依然矗立,只是不知道它明天將會作何“變臉”——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越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