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衛
1982年,我從一所中專畢業,被定向分進了國營外貿公司。去單位報到時,我的行李極簡單:一床棉被,一個裝書和雜物的木箱,網兜里有臉盆和暖瓶等,還有一把黃色的長柄油布雨傘,盡管十分笨重,可父親說這是“傳家寶”,要好好愛惜。
那時在人們眼里,外貿公司絕對是“好單位”,福利好,獎金多。實際上,以我的體驗,單位除了經常發些出口轉內銷的物品外,不像人們傳說的那么玄乎,辦公用品和生活必需品都差不多。趕上下雨天,騎自行車的同事穿上厚重的雨披。出門辦事或回家,撐的是各種傳統材質的長柄雨傘,大多為黑、暗紅、黃色等,非常單調。
第一次見到折疊傘那還是在四年后。老總率團到日本推銷,返回時,隨行的四名男同事都帶回了一把折疊傘,據說產自臺灣。傘為銀灰、黑、淺藍和咖啡鏡面色。部室的老主任就弄回了一把。同事們都圍上來,“愛不釋手”,嘖嘖稱奇:原來傘還可以這樣做啊!可收回折短,出門放在包里多方便。主任更是對那把折疊尼龍傘珍愛有加,朝他借任何東西都可以,就是不借折疊傘。那可是他用出國時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買的,萬一弄壞了,找個修理的地方都難!
從這以后,折疊傘開始在市面上慢慢出現,但不是那么普及。因為其產量少,價格也較高。有次,我去廣州出差,閑暇之時便去逛廣州的流花、高第街等日用百貨批發市場,選購折疊傘、磁帶、筒襪、游戲機等時興小商品。回來時,幾個大彩條包里裝得鼓鼓囊囊,不明就里的人還以為我們從廣州“打貨”。記得有一次,財會的兩個小姑娘都想要那把顏色淡雅的折疊傘,當時爭了起來,以至于很長時間彼此沒講話。這事在單位一直被引為笑談。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嘛!更何況是小姑娘。
現在,形同電腦、手機等,折疊傘成了再尋常不過的商品。遇上下雨天,街頭流動著的折疊傘,匯成為一片“花的海洋”。防曬傘、抗風傘、三折傘、透明傘,新品迭出,五彩繽紛。我國出口的折疊傘多年來領跑國際市場,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在不斷地增加。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六十年,彈指一揮間。一把小小的折疊傘,見證了我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五彩的折疊傘,裝點著我們的生活,也裝點著一個個更加美好的明天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