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山客
如今我老家的住處所在,當年是一片茂密的樹林。聽說有一位討飯的老太婆,就在那里被老虎咬死。
那地方現在還叫“社公”,因為當年有個祀奉土地公的小廟。那位討飯的老太婆,晚上就住在廟里。那一天早上,人們發現了老太婆的尸體,并斷定她是被老虎所殘害。我相信那是真的,因為那時候故鄉的深山密林,具備供老虎棲身的條件。南宋時代,故鄉出了一位潛跡山林讀書著述達30年的史學家,史書里記載他為了觀察動植物,“與野鶴曉猿雜處”,山林的蓊郁與幽僻,由此可知。當時“虎患頻仍”的狀況,也是史有記載的。關于老虎闖入山村咬死畜牲的故事,今天上了年紀的人還能舉出幾個例子來。
那么,有沒有人親眼見過老虎?更遠的不說,就說我十來歲時從鄰居的朋友那里聽來的故事。那位朋友是永泰人,以閹豬手藝為生,兼當土醫生,替人看些民間疑難雜癥。這家伙會拳術,愛浪跡,平日里帶一筒閹豬工具,口吹“閹豬竹笛”,在莆、仙、永三縣的山區村落間走動。見他經常在深山密林獨來獨往,人們還以為他是仗著自己有拳術,即使碰上老虎,也可以像武松那樣使上手段。他聽了一笑,說,拳頭再硬,哪比得上虎爪虎牙?接著他告訴我們,有一回他真的撞上一只老虎,單是那眼里射出的兇光,就讓腦袋轟然膨脹。眼看就要成為老虎的美餐,情急之中的他把隨身帶著的雨傘猛然撐開,隨著“啪”的一聲,棒狀的東西頓然變成一個大圓蓋向老虎撲去。林中的老虎準是從未見過這樣的“神物”,慌得一溜煙逃遁而去,林中蕩起一陣嚇人的樹木響動之聲。此后,這位閹豬的師傅走山路出遠門時,身邊必帶雨傘,除了遮風擋雨,更重要的功能是“嚇虎”。我們村子里的一些手藝人也把他的“嚇虎”經驗推廣開來,去永泰、仙游的山里走親訪友做工攬活時,不管有雨無雨,都喜歡帶把雨傘。
數年前我在閩西某山城工作,見到一個臉上有大塊疤痕的老人。有人告訴我,他那臉是被老虎抓的。上世紀五十年代,老人還年輕,一天晚上他走路下山的時候,猛然覺得身子被誰重重地騎了上來,開初還以為是哪個人與他開玩笑,就用手往后一抓,之后轉過頭來,正好老虎伸出利爪,把他的一側臉連皮帶肉撕下一大片。原來我以為故事的發生地一定是在哪個偏僻的鄉間野山上,哪知道它竟然就在縣城的后山。也幸好是在縣城后山,突遭橫禍的他一聲嚎叫,驚動了附近剛剛開完會出來的一群人,在眾人的大呼小叫下,老虎才棄他而去。那人經過救治,傷是好了,但疤痕卻永遠地留了下來。這座曾經連后山都有老虎出沒的縣城,如今已是車水馬龍。當年的虎蹤,早已掩埋在歲月的塵煙中,成為山城人漸遠漸淡的記憶。
這些年,故鄉經常有野豬下田糟蹋莊稼,有些人的田地被糟蹋到顆粒無收的地步,于是村里的老人就感嘆:早年山上有老虎的時候,野豬是不會這么放肆的。我知道他們這樣說并不是要把野豬剿滅精光,而是進一步悟出萬物相克相生的道理。畢竟人類生存環境的和諧,需要一條長長的“生物鏈”,即使其中的一些生物是兇殘的。何況威武兇猛的老虎,還曾經激發了人類的種種文化想像力與創造力。虎患不已的世界是令人不安的,然而,如果孩子們捧著童話書像追懷恐龍一樣追懷老虎,這個世界也未免有些令人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