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筍記
□施金冷
竹筍盛產的季節里,我想到了小時候跟村里人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起去山里販筍的情景。大概是在我九歲時,在春季的一個星期天,哥哥凌晨3點多就把我喚醒,說:“快起來吃早飯,帶一把手電,跟我到山里去販筍?!?/p>
那時,我們村比較窮,除了種些莊稼糊口外,沒有其它收入。我家也不例外,一家7口人,主要是靠耕田種地維持生活,在那艱苦的年代,常吃地瓜米、地瓜葉是不足為怪的。后來,村里的中青年人聽說到山里去販些竹筍可以賺些錢,于是我哥哥也就跟著去了。說起販筍,其實是一種最原始的物物等價交換方式,就是將家里生產的小麥加工成面粉,做成面條,切成一團團,蒸煮、曬干,然后用籮筐挑到山里去換竹筍,竹筍挑回來后拿到集市上去賣,賺些苦力錢。
那天,凌晨4點多,我們就出發了,村里包括我在內共有8人。前面是一位中年人帶路,他販過好幾回,熟路熟地,我在中間,負責打手電,照應前后。7個中青年,人人都挑著百來斤的面條,“哼哼哈哈”地往前快步走,喘氣的聲音也十分清晰,就連田野里的蛙聲都給淹沒了。他們走得快,我不得不小跑起來才能跟得上,一路上是上氣不接下氣。平路還好些,上山就更累了,山里的路又窄又陡,且一路坎坷不平。我很佩服這些人,能夠有這么大的毅力干這種苦力活。大概走了10里多山路后,他們就已汗流浹背,初春的涼意早已拋到九霄云外。大家相約停下來歇息,并脫掉外衣,放在籮筐上,期間休息了10多分鐘,又繼續爬坡,越往上去越累,大家的步伐也逐漸放慢。上午10點多,才到了山里的小集市,更確切地說是一個物物交換點。山里的老農早已等候在那里,沒說上幾句就完成“交易”,山里人挑走了自己需要的面條,我們村里的7個人換回了滿滿的一筐筐竹筍,竹筍又大又白又濕又重,他們的擔子似乎比原來更重了,我真擔心還在讀高中的哥哥挑不了這么多,就對哥哥說:“哥,干脆減掉些,免得壓壞身體?!备缯f:“沒事,你自己走好就是了?!本瓦@樣,我們一路顛簸著回來,這時,西邊的太陽也快落山了。到家后,我的全身就像散了架似的,倒在床鋪上便睡著了。第二天,我母親又分批次地將竹筍挑到附近兩個鎮上的集市里去賣hellip;hellip;
30多年過去了,山里的路如今修起了公路,而且還是水泥路,都能通車了,交通十分便利?,F在農村賺錢的途徑多了、廣了,也便捷了,有做水果、蔬菜、蘑菇生意的;有開五金店、修理店的;有辦養豬場、賣豬肉的,就連我昔日見到血都害怕的女同學也干起了生豬的生意hellip;hellip;村民們的腰包都鼓起來了,蓋起了新房,過上了好日子。每次回去與村民們閑聊時,他們都說,這都是黨的政策好。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村民們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富裕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