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碰翻他人的人生
□朱成玉
朋友離了婚,又不幸得了很難纏的病。有一次我去醫院看他,朋友一見到我就開始向我訴苦。原來,就在我來之前,病房外有位大約五十歲的中年婦女看見他手腳不利索時,就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趕忙過來仔細詢問,比如什么病?多少年了?怎么沒家人陪你?出于禮貌,朋友一一回答了她的問題。當見到朋友笨拙的一舉一動時,她又開始嘆道,你這么年輕怎么就病了啊,好可憐!朋友說,那一刻他心里難受極了。他說,許多時候對于那些沒完沒了的問詢,他都盡量禮貌的對待,他們其實并無惡意,只是無法體會他人的心情,他實在不想象祥林嫂那樣把自身的疼痛一遍遍地重復。
相反,另一件事情卻令朋友大為感動。每天早晨,朋友都會拄著雙拐在醫院的花園里散步,而每次他都會碰到一個來這里晨練的老人,當目光對視時,老人總是把一只手握成拳頭,做一個堅持的表情hellip;hellip;每每,他都會回報老人一個握拳的姿勢。朋友能領會老人的意思,這是一種要他堅強的手勢,心里不禁充滿了感激的溫情。
安慰和同情本來是一種善良的心愿,如果表達不當卻會讓人難以接受。給人一個握拳的姿勢,總比剝開別人的傷口好,善良更需要體諒和理解,如果不顧別人的自尊只顧自我的感情抒發,給別人的反而是傷害。因為別人要的,首先是自尊,然后才是溫暖。
日本有位張愛玲的崇拜者,吉田豐子女士,有過比較豐富的情感經歷,希望把這些經歷無償提供給張愛玲。張愛玲拒絕了,因為她“不喜歡亂碰他人的人生”。吉田豐子沒有生氣,她說,“我覺得我如果能成為她小說的模特兒是件光榮的事,但得知張愛玲女士不喜歡亂碰他人的人生這種謙虛的精神時,我更加感動。”
不亂碰別人的人生,尤其是不隨便提及別人的苦惱。這是用心體味他人的人才能做到的。而張愛玲正是這種人,她不隨便同情和安慰別人,卻能理解和分擔別人的這種痛苦。張愛玲的文字之所以能扣住人心,廣受喜愛,大概就是由于此種精神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個中滋味別人無法領會。那么,在沒有走進另一個心靈世界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亂碰他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