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步行到開車
□王鳳英
每當行走在筆直的柏油路上,特別是面對川流不息的車流時,我總是感慨萬千,思緒也會緊隨著延伸到那遙遠的過去。
上世紀50年代初,外婆體弱多病,為了一家人的生活,身為老大的母親,十幾歲便開始在一個離家很遠的陶瓷作坊工作。那會,每當天未亮時母親就得徒步去上班,直至晚上才能回來。
母親上班時總得經過一條很崎嶇的小道。有一次,母親還在途中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連個避雨的地方都沒有,母親只好艱難地往回走,卻一不小心陷在了一個泥坑里,鞋子被淤泥緊緊吸住,腳也被劃破了。當焦急的外婆看到母親狼狽的樣子時,抱著母親心疼地大哭了一場。
上世紀70年代末,我參加了工作,那條原本崎嶇的小路,也變成了一條雖不寬敞但卻干凈整潔的柏油馬路。那時,雖然家里并不富裕,但母親還是想方設法為我購買了一輛永久牌加重自行車,這可是我的寶貝啊!在當時能擁有這樣一輛自行車已經很不錯了,因此我對這輛自行車也倍加珍愛,每天都把它擦得油光錚亮,偶爾有同事想借,我都有些舍不得。
隨著改革開放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1983年,我淘汰了那輛心愛的寶貝,換了輛漂亮的紫紅色輕便自行車。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市場上又出現了少量的摩托車,而摩托車比自行車速度快,動力強,騎著也省時,于是我又換了一輛女式摩托車。那時,我就想,什么時候要能開上小車上下班該有多好!
2000年,女兒大學畢業后參加了工作,進入了白領階層,每月收入逾5000元,隨著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愈來愈超前,為了出行方便,女兒沒有接受我的饋贈,而是貸款買了一輛漂亮的小轎車,從而實現了上班開車的夢想。女兒開車去上班,不僅大大地節省了女兒的時間,也大大提高了女兒的工作效率hellip;hellip;
建國60周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汽車作為代步工具也已走進了千家萬戶,從步行到汽車的發展,見證了祖國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