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春明
春天來了,桃花盛開了??罩谢▓@里紅白兩種壽桃都在綻放,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桃花,從遙遠的亙古走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边@是《詩經》中對桃花的吟唱。桃花已經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了,它已化身為美女。
于是,人們描寫女孩子時,總喜歡用“面若桃花”來形容。如果你仔細觀賞一下桃花的容顏,就會覺得再沒有其他花朵可與之媲美。春天剛到,桃枝上就會吐出一個個小小的花蕾。花蕾在春風春雨的滋潤下一天天長大,等到綻開之日,開滿枝頭的就是一朵緊挨一朵的鮮花了。花團錦簇,每朵鮮花的花蕊不下于十幾個,如茸毛,顫巍巍的,似嬌羞的美女。桃花還有其特殊之處,不比李、杏、和梨花的單瓣,它可是重瓣;也不是朝一個方向綻放,而是圍繞著枝條,重重疊疊,怒放在一起。真的是“灼灼其華”,漂亮極了。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喜歡桃花,與桃花相關的文壇韻事更是信手可拈。唐代詩人崔護就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碧一ǔ删土艘欢渭言挕Uf的是有一年的清明,詩人去郊外游春而口渴,向一家農戶求水喝。一位少女含情脈脈地遞過水來,讓詩人頓生好感。第二年的清明,詩人再次前來,桃花依舊綻放,可是不見去年的佳人了,讓詩人唏噓不已。桃花在詩人的腦海里留下了難于磨沒的印記。后人為這起風流佳話作了不少的注腳,讓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然而這一切不過是人們的美好愿望而已。不過,正是這美好愿望,才讓這個美麗的故事更具有吸引力,更令人神往。于是,桃花自然而然地成了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象征。這種向往不是停留在某個人的心里,而是浸漬在一個民族的血脈中。
詩豪劉禹錫也對桃花情有獨鐘。詩人因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改革,遭保守派的打擊,被貶往外地。過了很久回到京城,他在游玄都觀時寫下了著名的詩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由于這首詩觸動了權貴的禁忌,詩人再次遭貶。而若干年后重新回到京城時,詩人還是不忘玄都觀里的桃花,可是桃花沒有了,只有菜花。他又賦詩云:“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睂以獯驌?,但不愿低頭的倔強個性于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于是,桃花又成了桀驁不馴的象征。
歷史上最喜歡桃花的詩人莫過于唐寅了。這位明代江南的大才子,一生嗜愛桃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自號為“桃花庵主”,縱情于精神世界的桃花源里,寫下了不少詠桃的詩篇。
其實,桃花在人們心目中,不單是卿卿我我、兒女情長的柔美,更是如同牡丹的高貴,蓮花的潔凈。明亡之時,著名的秦淮歌姬李香君不懼權貴的淫威,不背叛愛情,誓死不從大奸臣、賣國賊阮大鋮,以頭撞壁,鮮血滴于折扇之上。當時有位畫家好友順勢將鮮血點化為一朵桃花,灼灼在目。于是,成就了戲曲《桃花扇》的素材,讓那些斷了脊梁、認賊作父的所謂“須眉”汗顏。桃花不就是忠誠于民族、忠貞于愛情的錚錚正氣的化身么?
如今,我凝神注目于桃花,思緒如長江東流水滾滾而至。我眼前已經不是純粹的桃花了,而是一種升騰的中華正氣,一種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