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看見郊外的櫻花樹上花團錦簇,才意識到這春天已經來臨。路過的小女孩拉著媽媽的手輕輕問這是否就是動畫片里的櫻花。這里雖然不同于動畫片里的日本櫻花盛開時節大片大片的花海,滿樹爛漫,如云似霞,極為壯觀。山上數棵櫻花三五成叢點綴于綠地形成錦團,也形成“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畫意。
極其喜歡日語里對于賞花的字眼——“花見”。不是“見花”,是“花見”,只是一個小小的倒裝,卻把對期待櫻花的靈動全部呈現。
可是日本人最推崇的的場面不是“花見”而是“花雨”,那便是櫻花謝世的時節。花的生命很短暫,從開放到凋謝大約只有7天。七日后花謝,風吹來的時候,滿樹滿樹的櫻花紛紛飄落,這種繽紛落英便是為“花雨”。我在風中眼看著心愛的花兒飄散,那一刻眼里的凝望便是淚水。櫻花美得絢爛美得有些哀傷。然后我想到了死亡,想到了武士和詩人的親手結束生命。想到日本電影動漫中經常見到的“花雨”,在武士壯烈犧牲的時候總有櫻花的飄散,還有不是哀傷而是悲壯的音樂襯托,一種華麗如詩歌一般的死亡之美。“轟轟烈烈而生,從從容容而去”,不同于我的哀傷,在櫻花飄散的時候,樹下的人們一般都歡呼喝彩。
中國也不乏有花落的詩句,哀嘆那些已經枯萎凋殘的花兒,當風吹落花漫天旋轉褪盡了鮮紅的時候,我們對它滿是同情和哀憐。我們叫做“落花”或者“花落”,這兩個字包含的是暗淡而凄清的畫面和濃烈而憂傷的情調,其實和日本人的“花雨”描述的是同樣的自然現象。李后主“櫻花落盡階前月,象床愁倚薰籠。遠似去年今日恨還同”的繁華落盡后的憂愁就像接下去的梅子黃時雨,陰郁而不絕。林黛玉的葬花吟和杜秋娘不謀而合,“有花堪折直須折”“紅消香斷有誰憐”的落花之哀嘆。一遍遍地害怕哪一天花兒就凋謝,這是我們的“落花”時節對時光流逝多愁善感的性格,在生死愛恨中聯想自身存在的不安和對生命的迷茫。
四月天的時候我喜歡吟唱日本看櫻花的民謠:“萬里長空白云起,美麗芬芳任風飄。去看花!去看花!如霞似云花爛漫,芳香飄蕩美如畫。”我喜歡櫻花盛開的四月天,配上這首不哀傷的歌曲。我喜歡這個時候,人間四月正是春天里最好的一段。